新浪湖北 资讯

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助糖足患者重获行走能力

新浪湖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通讯员:张力 李艳 李涛)“脚烂了大半年,以为只能截肢,没想到现在能自己走路了!”67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婆婆(化姓)看着自己愈合的右脚,难掩激动之情。让王婆婆免于截肢的“功臣”,是近年来在糖尿病足治疗领域逐渐推广的“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

糖尿病足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头号威胁”之一。临床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15%会出现糖尿病足症状,其中10%-15%的患者因病情严重可能面临截肢风险。在传统治疗模式中,不少患者因足部血管闭塞、组织缺血坏死,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糖尿病足治疗难度大,核心症结在于下肢血管堵塞导致的‘血供不足’。”武汉市汉口医院骨科副主任陈超解释,高血糖状态会长期损伤血管内皮,导致下肢血管逐渐变窄甚至堵塞,就像“水管生锈堵塞”一样。足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营养供给,一旦出现伤口,就如同“缺水的土地无法长出庄稼”,不仅难以愈合,还极易引发感染、坏死。

而“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的出现,为解决糖尿病足“血供不足”难题提供了新路径。陈超介绍,这项技术的治疗原理看似“神奇”却有科学依据:医生会在患者小腿的胫骨上精准截取一小段骨头,随后通过特制的外固定支架,每天缓慢地将这段骨头向侧面“搬运”1毫米左右。

“别小看这每天1毫米的细微移动,它能有效‘刺激’身体启动‘自我修复机制’。”骨头在缓慢横向移动的过程中,会在周围诱导产生新的血管和组织,相当于“在干涸的土地上重新挖渠引水”。这些新生的血管会逐渐延伸至足部缺血区域,为濒临坏死的组织“输送养分”,原本难以愈合的伤口也会逐步长出新肉,从而实现保肢治疗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糖尿病足患者。陈超提醒,患者需满足三项核心条件:一是糖尿病病情相对稳定,血糖控制在临床合理范围;二是足部坏死范围有限,若已出现严重感染扩散,需先进行清创处理;三是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心肺功能等基础指标需达标。

“术后护理同样关键,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陈超强调,患者术后需定期到医院调整支架参数,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以避免感染,同时要严格遵医嘱控制血糖,并配合专业康复锻炼。通常情况下,需待新生血管形成、伤口完全愈合后,才能拆除外固定支架。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足部出现麻木、发凉、伤口长期不愈合等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早干预、早治疗阻断病情进展,避免发展到需要截肢的严重地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