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一位车祸患者的重生之路:从高位截瘫到走出医院大门

新浪湖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通讯员:张梦石 谯玲玲 )"8个月前,我是车祸后绝望的高位截瘫患者;今天,我能正常行走出院,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1月8日,30岁的廖女士出院当天,为医护送上一封亲笔书写的感谢信。

2025年2月28日,一场车祸改变了廖女士的人生。在高速公路行驶途中,坐在后座未系安全带的她遭遇严重车祸,导致胸椎骨折、胸部脊髓损伤。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胸椎融合术,术后出现肺不张、胸腔积液等严重并发症。

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3月15日转入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当时她双下肢肌力为0级,胸部以下感觉运动几近消失,大小便无法自理,身上还带着胸腔引流管和尿管。"康复中心副主任、熊键副主任医师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廖女士的情景。

重生的希望,始于团队合作的定制化康复。熊键副主任、王赛华主治医生牵头评估,联合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盆底康复治疗、肺功能康复治疗、针灸治疗、高压氧治疗等治疗师团队,为她打造从功能评估到落地训练的全周期方案,像"拼图"一样,一点点帮助她恢复功能。

第一阶段目标很基础却至关重要:拔除引流管,缓解疼痛,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这个看似简单的“第一步”,用了大半个月,廖女士成功拔除了胸腔引流管和尿管,“第二步”是从卧位到坐位,肌力从0级到1级,一点点的进步,同步点燃医患共同的信心与动力。

“4月22日,下肢功能好转,肌力增加,能够独立坐,并可使用助行架独立站立,大小便恢复自理。继续当前药物治疗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重点转向改善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改善站立平衡功能。”

“5月9日,双下肢活动进步明显,可助行架辅助下行走2米了。加用水中运动疗法改善双下肢运动功能。

——一条条病历记录,还原了从坐到站,再到独立行走的突破。

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8月恢复到可独立短距离步行之后,廖女士的康复进入了"平台期",体力和耐力难以提升,行走距离始终无法突破。她开始心慌、失眠,甚至感到焦虑。

康复团队及时调整方案,用中药调理她的身体状况,同时注重心理疏导。在主治医生王赛华的沟通和建议下,廖女士的老公带着她回老家看望两个孩子,还安排了一次短期旅行。这些家庭活动让她重新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廖女士的情绪好转,又加入康复治疗中,康复好转明显加快。到11月8日出院时,她已经可在轻微辅助下完成日常生活自理。

"脊髓损伤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马艳表示,廖女士的恢复,得益于中心推行的"多学科定制康复、精准功能重建、全周期人文照护"三大特色服务。该中心近年来在复杂功能重建、多学科全程管理等领域持续探索,让技术与温度并重,帮助众多患者重获生活希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