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江夏国企职工的凌晨“秘密”,两年打磨出AI时代写作秘籍
新浪湖北
关注在江夏科投集团公司的日常忙碌之外,37岁的戈攀还完成了一件在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利用两年多的清晨与深夜,他写出了《积木写作法:让你成为AI时代的新媒体写作高手》一书。该书定于11月7日在京东集中发售,而这本书的诞生,源于一次被否决的选题,以及他十数年年均写作10万字的人生积淀。
写书的初衷,“护城河”与“开花结果”
戈攀的写作之路始于江夏区城管局办公室。在此之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建过网站,写过博客,也在基层一线巡查。因为笔下功夫被领导看中,他的人生轨迹第一次因写作而改变——被调入了办公室,开始“正儿八经”地写公文。
此后,写作成了他职业发展的“通行证”。被借调到区内不同专班历练,涉足多元领域,丰富了职业阅历,最终应聘进入现在的公司,几次关键的事业转折,都与他“能写”息息相关。“写作是在我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戈攀坦言。
谈起写书的动机,戈攀觉得那时的想法带着点“轻率”的率性——一个念头萌发了,便顺势去做了。一方面,他希望能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写作不像考证,没有证书证明。写一本书,就相当于一张名片,证明你的能力。”另一方面,他感觉多年的写作积累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可以凝结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
2023年年底,戈攀定下的选题是驾轻就熟的“公文写作”,却被出版社编辑以“资历不够”为由婉拒。这个看似打击的转折,反而逼着他将视野拔高,从具体的文体写作,提炼至底层的“写作方法论”。他将自己公文写作与新媒体创作的实践经验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普适性更强的“积木写作法”。
四点半的清晨,与时间赛跑的“孤独演奏家”
对戈攀而言,写书最大的挑战不是构思,而是在忙碌生活中抢夺时间。白天上班,晚上陪娃,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直到郑渊洁和科比的故事给了他启发——郑渊洁三十六年如一日凌晨四点半起床写作,科比用午夜到清晨的时间加练,兼顾训练与家庭。
深受触动的戈攀,开启了一段“四点半起床”的修行。每天清晨五点到六点半,成了他专属的创作时光。戈攀描述,那段时间,他的书房如同一个“作战指挥中心”:两台电脑屏幕、一个纸质笔记本、一个电子纸,所有设备铺开。收集的素材、画满的逻辑图在此汇集,他则像一位“孤独的演奏家”,“所有的文字都在我手底下,我就像一个演奏家一样的,所有的音符随我调动。”
这段持续了大半年的“苦修”,得到了家人的默默支持。为了不吵醒家人,他把手机闹钟调成振动藏在枕头下;夜晚当他需要专注时,妻子则会帮他“封印”住想找爸爸玩的孩子,守护他宝贵的创作空间。
AI时代的思考,工具越锋利,思考越珍贵
为了让零散的写作方法形成自洽体系,闲暇时间里,戈攀像“闭关修炼”般沉浸其中。他将写满思路的卡片铺在沙发上反复梳理,在笔记本上绘制逻辑图,融合“见感思行”“黄金圈提问法”等多种技巧,最终凝结出“框架图”和“流程图”两大核心工具。
2024年,书稿即将完成时,AI浪潮已汹涌而至。戈攀果断决定,临时升级全书内容,增写AI辅助写作的章节。为了写好AI的章节,他钻研各种写作工具,包括脑图、笔记软件、AI大模型……同时报课、买书、考证,先后取得AIGC提示词工程师(高级)、AIGC艺术设计师(高级)证书,并成为公司的一名讲师,分享过AI赋能职场高效办公、AI赋能公文写作等课程,大受好评。
他坦言AI是“这个时代最锋利的笔”,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但用得越久,他越发清醒:“那些经过反复推敲、辗转难眠后才想通的观点,远比AI随手递来的‘标准答案’更深刻,更有温度。”
戈攀的灵感笔记本
在他看来,AI打破了信息壁垒,降低了工具门槛,但正因如此,人类独立思考的价值被衬得更高。“未来一定是人机协同,而我们真正要坚守的,正是那片属于思考的高地。”
书成之后,终点亦是起点
2025年10月,《积木写作法》正式出版,二十几位行业知名作者主动为这位“新人”站台推荐,但戈攀深知“写书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他牢记《心灵鸡汤》作者马克・汉森的话:“写作最关键的是要像商人一样思考。”这位不善社交的理工“宅男”,开始主动请教资深作者,调研推广技巧:定制专属腰封和私人印章,赋予每本书仪式感;在出版社支持下,敲定11月7日京东五五折包邮的发售方案。
“与畅销书不同,这本书我相信可以产生长尾效应,在长销书中占据一席之地。”戈攀希望以该书为名片和破圈的工具,为他链接更广阔的世界。
回首这段约两年的写书长征,戈攀对怀有梦想的普通人给出了最朴素的建议:“先不要想那么多,先粗糙地去干……只要上了船,最终总会到达终点。”他正是这样,用一块块清晨和深夜的时间“积木”,亲手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写作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