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肠道长出2厘米“草莓” 原是癌前病变
新浪湖北
关注(通讯员:刘志平 许盼 张金华)近日,武汉市汉口医院消化内科接诊了一位因 “大便不成形伴次数增多” 就诊的中年男性患者。经肠镜检查,医生在其肠道内发现一颗直径约 2 厘米、形似草莓的鲜红色息肉。消化内科主任张金华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凝电切术,成功将这颗潜在癌变风险的 “定时炸弹” 完整切除,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次日即可下床活动。
张金华主任介绍,患者肠道内的息肉之所以被称为 “肠道草莓”,是因其具备典型带蒂息肉特征 —— 细长蒂部连接球状头部,表面充血发红,形态与草莓高度相似。而这类息肉实则是腺瘤性息肉的一种,属于临床常见的肠道癌前病变。 “切勿被它‘可爱’的外表误导。” 张金华主任严肃强调,直径大于 1 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会显著上升。数据显示,直径 1-2 厘米的腺瘤癌变率约为 10%,直径超过 2 厘米时,癌变风险更是高达 15%-40%。此次切除的 2 厘米息肉,无疑是潜伏在患者体内的 “定时炸弹”,若未及时干预,极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
针对这一隐患,张金华主任选择了当前内镜治疗领域成熟的微创方案 —— 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凝电切术。手术中,张主任首先在内镜直视下,用精细的尼龙圈套器精准套住息肉蒂部,如同给 “草莓柄” 系上牢固绳结,有效阻断息肉血供、预防术中出血;随后使用电切刀进行精准电凝切除。整个手术过程出血极少、创伤微小,充分体现了内镜微创治疗 “恢复快、痛苦小” 的优势,患者术后短时间内便能正常活动。 患者此次能及时发现息肉,源于其留意到 “大便不成形且次数增多” 的异常症状并及时就医。张金华主任指出,排便习惯改变是结直肠早期病变最重要的报警信号之一,但常被大众忽视,或误归因为 “肠胃不好”“饮食不洁”。除排便习惯改变外,出现以下症状同样需高度警惕:便血。尤其需关注暗红色血便,可能提示肠道内部出血;黏液便。大便中夹杂大量黏液,可能是肠道黏膜异常的表现;腹痛、腹胀。不明原因的持续腹部不适,需排查肠道病变;里急后重。频繁有排便感但无法顺利排便,可能与肠道占位有关;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贫血。可能是肠道病变长期消耗的结果。
张金华主任提醒,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安排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处理息肉,是阻断其向肠癌发展的核心环节。同时,息肉切除并非 “一劳永逸”,定期随访复查至关重要。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遗传背景或出现上述报警症状的高风险人群,张金华主任建议将筛查年龄提前至 40 岁之前,通过主动筛查筑牢肠道健康防线。 “战胜结直肠癌,最好的时机是在它还处于息肉阶段。” 张金华主任表示,大众应树立 “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定期随访” 的健康理念,这三重保障将有效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守护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