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女子腹痛就医,竟发现数十个胃息肉

新浪湖北
关注(通讯员:彭爽 邹婷 万晶 邢瑶)近日,37岁的李女士(化姓)因反复腹痛,前往武汉市汉口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接诊的张金华主任经过详细问诊与检查,为其安排了胃镜检查。检查结果令人吃惊——李女士的胃内竟发现了数十个胃息肉。这一病例再次为大众敲响健康警钟,胃息肉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防治?
张金华主任介绍,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能直径数厘米,数量可单个或多个。李女士胃内出现数十个胃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胃息肉的成因较为复杂。”张金华主任解释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爱吃腌制食物、三餐不规律等,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息肉发生风险;此外,胆汁反流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得胃黏膜在修复过程中易形成息肉;遗传因素也在胃息肉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胃息肉或胃肠道肿瘤患者,其亲属发生胃息肉的概率相对更高”。
多数胃息肉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就像李女士,只是偶尔感到腹痛,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息肉增大或数量增多,可能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比如,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部分患者进食后会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发黑,严重时甚至会呕血。若息肉生长在幽门附近,还可能引起幽门梗阻,导致剧烈呕吐。更值得警惕的是,虽然大部分胃息肉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息肉存在恶变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视为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有发展为胃癌的潜在风险。
目前,胃镜检查是发现胃息肉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清晰观察胃内情况,准确判断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还能通过胃镜下活检,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一旦发现胃息肉,并非都需要立即切除,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病理类型等来决定。对于较小、无症状且病理提示为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可定期复查胃镜,观察其变化;而像李女士这种数量较多的情况,以及直径较大、怀疑有恶变倾向或出现明显症状的息肉,则建议及时通过胃镜下切除治疗,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避免息肉进一步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 。
张金华主任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应将胃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建议每1 - 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息肉等胃部病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规律进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腌制、辛辣、油腻食物摄入;积极治疗胃部基础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切勿自行用药,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