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骨折术后盲目康复致鹅足炎

新浪湖北
关注(通讯员:熊贤诗 杨珺 张长清 杜池)近日,武汉市汉口医院康复医学科杨珺主任在门诊接诊了患者张先生(化名)。据张先生介绍,他在股骨髁间骨折手术后,一直跟着网络视频进行自我康复训练,可几周后膝关节却无法正常屈曲。本以为是术后常见的 “关节僵硬”,张先生便加倍练习屈膝动作,不料疼痛不仅未减轻,反而愈发严重。经检查发现,问题并非出在关节本身,而是过度运动引发的 “鹅足炎”,这为骨折术后康复人群敲响了警钟。
武汉市汉口医院康复医学科杨珺主任介绍,股骨髁间骨折属于膝关节附近的严重骨折,术后为确保骨折端稳定愈合,通常会对膝关节进行制动。但长时间制动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粘连和萎缩,进而造成膝关节屈曲受限,也就是大众熟知的 “关节僵硬”,这也是术后康复需重点攻克的难题。
“正常情况下,康复训练需通过循序渐进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逐步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杨珺主任强调,然而不少患者急于求成,将 “多练、猛练” 当作康复 “捷径”,这种错误观念很可能为身体埋下健康隐患。
那么,究竟什么是 “鹅足炎”?杨珺主任解释道,“鹅足” 是膝关节内侧由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附着点组成的肌腱联合结构,因形状类似鹅掌而得名。“鹅足炎” 则是由过度摩擦、劳损或错误训练引发的炎症,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内侧针刺样疼痛,上下楼梯、蹲起时疼痛会加重,局部还可能出现按压痛和轻度肿胀,且极易被误诊为 “关节炎” 或 “韧带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是 “鹅足炎” 的高发人群。术后早期患者肌肉会出现萎缩,力线也不稳定,若此时过度强调屈膝训练或行走,鹅足区肌腱会承受异常负荷,极易引发炎症。
针对 “鹅足炎” 及术后科学康复,杨珺主任给出了详细的治疗与训练建议,核心在于从 “盲目训练” 转变为科学恢复。在急性期(疼痛明显时),患者首先需注意休息,同时对疼痛部位进行冰敷,每次 10 分钟,每天 2-3 次;物理治疗也是有效手段,超声波或激光治疗可起到消炎作用,低频电刺激则能维持肌肉活性。
进入恢复期(疼痛减轻后),要先纠正此前的错误训练方式,避免暴力压腿、过度负重屈膝,改用无痛范围内的关节活动训练,如仰卧位滑足跟;同时需强化髋膝协调性,可开展直腿抬高(内旋位)、蚌式开合(加强臀中肌,减少膝内扣)等训练。在预防复发方面,需逐步增加运动量,严格遵循 “次日无痛” 原则,还可穿戴护膝或肌内效贴减轻鹅足区压力。
杨珺主任提醒,“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确实需要积极训练,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盲目追求活动度而过度训练,可能会从 “关节僵硬” 的困境陷入 “鹅足炎” 的陷阱。在康复道路上,“适度” 比 “强度” 更重要,“科学” 比 “用力” 更有效。
她特别强调,若训练后疼痛持续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康复科,找医生或物理治疗师进行评估,调整训练方案,让康复少走弯路,从而更快、更安全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