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婆婆绝经后节育环长期未取险酿大患

新浪湖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通讯员:江向群 陈亚平 李清阳) 近日,一位77岁已绝经30余年的王婆婆(化姓)患有高血压,II型糖尿病,持续性房颤等多种基础疾病,因下腹不适家属将其送往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武汉市汉口医院妇产科赵枫主任医师及其团队详细检查发现王婆婆子宫内节育环异位至子宫后方陶氏腔内,节育环部分嵌顿于直肠浆膜层,最终通过手术才得以成功取出,患者平安出院。那么绝经 30 余年节育环异位至陶氏腔并嵌顿直肠,为何 “小圆环” 会变成 “定时炸弹”?

武汉市汉口医院妇产科赵枫主任医师介绍,宫内节育器(IUD),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节育环”,作为一种安全、长效的避孕方式,曾帮助无数女性解决了避孕难题。但如果绝经后未能及时取出,这个小小的 “圆环” 可能悄然变成埋藏在体内的 “定时炸弹”。

节育环为何会 “跑偏”?绝经后子宫的变化是关键

宫内节育器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在子宫腔内占据一定空间,干扰受精卵着床,从而达到避孕效果。正常情况下,它应该安稳地待在子宫腔里,但绝经后女性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节育环的 “异位” 埋下隐患。

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骤降,子宫会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逐渐萎缩。子宫肌层变薄、体积缩小,而曾经与子宫腔大小匹配的节育环并不会随之变小 —— 就像一件固定尺寸的衣服,穿在逐渐变小的身体上,会显得越来越 “紧绷”。这种 “相对过大” 的状态会导致节育环对子宫壁产生持续的压力,长期压迫可能使环体逐渐穿透薄弱的子宫壁,进入盆腔其他部位。

王婆婆绝经已 30 余年,子宫萎缩的程度更为显著,节育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受到挤压、移位,最终 “突围” 至陶氏腔。陶氏腔又称直肠子宫陷凹,是盆腔内位置最低的间隙,也是腹腔积液、异物易积聚的地方,节育环异位到这里后,很容易与周围的直肠等器官发生粘连。

嵌顿直肠浆膜层:看似 “安静” 的隐患暗藏危机

当节育环部分嵌顿于直肠浆膜层时,意味着环体已经深深 “扎” 进了直肠外壁的薄膜组织中。直肠浆膜层是肠道最外层的保护屏障,虽然不像黏膜层那样直接接触粪便,但一旦被异物嵌顿,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局部组织会因长期刺激出现慢性炎症,表现为反复下腹痛、腰骶部坠胀,甚至排便时出现牵扯痛。其次,随着肠道蠕动和身体活动,嵌顿的节育环可能逐渐穿透浆膜层,损伤肠壁血管,导致便血或盆腔内隐性出血。更严重的是,若环体完全穿透直肠壁,可能引发肠穿孔、盆腔脓肿,甚至导致肠道与子宫、阴道之间形成异常通道(瘘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并发症在早期往往症状隐匿。很多女性像王婆婆一样,绝经后没有明显不适,便忽略了节育环的存在,直到几十年后出现明显症状才就医,此时手术难度和风险已大幅增加。

赵枫主任医师提醒,女性应妥善保存节育环放置的相关记录,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绝经后),若出现下腹痛、异常出血、排便异常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节育环放置史,以便尽早排查问题。

小小的节育环曾是避孕好帮手,但绝经后的 “遗忘” 可能让它变成健康隐患。了解绝经后取环的重要性,定期关注身体变化,才能让这个 “老朋友” 安全 “退休”,守护晚年健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