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湖北公布“硬核”数据
8月20日
湖北召开
“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
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科技创新篇
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相关情况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党组成员、副厅长郭波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轶
华中科技大学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勇慧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副院长、分党组成员关武祥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
副主任吴琼
参加新闻发布会
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
介绍全省科技创新情况
小布划重点啦
↓↓↓
总体情况
“十四五”时期,全省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力量快速壮大,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引领支撑作用。
五个特点
一是创新实力大幅跃升。获批并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科技集群排名从2020年的全球第29位升至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从全球第13位升至第9位。3家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数量全国第4、中部第1,东湖高新区排名全国第6。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湖北主持完成的19个项目获奖、数量全国第2,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第1。
二是科技力量系统重塑。汉江实验室获批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部开工建设,落地湖北的科技领域“国之重器”达到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到45家、全国第4,取得“总量、牵头数量、排名”最好成绩。10家湖北实验室从无到有、积厚成势,已在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等细分领域实现领跑,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金字招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4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获批“双一流”建设学科32个、全国第4,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强大创新网络。
三是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基础研究方面,发现玉米水稻增产关键基因,创造平顶脉冲磁场新的世界纪录,钙离子光频标跃迁频率进入国际次级秒定义。在战略必争领域,三维闪存芯片技术实现从落后到领先的跨越式发展,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将卫星导航精度提升至厘米级,电磁弹射技术成为国产航母“撒手锏”。在产业关键技术方面,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创多项光传输世界纪录,超大功率激光器、三维五轴加工机床等关键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在民生科技方面,全球首台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高产高蛋白玉米为我国大豆蛋白替代提供源头支撑,“稻米造血”改变我国人血清白蛋白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7件,较“十三五”末增长167.4%。湖北科技创新成绩单不断刷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称赞,“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
四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差异化政策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5倍,数量全国第4。推出一系列符合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点的贷款产品,知识价值信用贷、科技人才贷、创新积分贷服务企业超万家,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三五”末的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3,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十三五”末的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五是创新生态更加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十三五”末的1005.28亿元增至1408.17亿元,增长40.08%。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量子联合基金,省联合基金规模实现连续五年“翻番式”增长,带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69.08%。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的意见,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十三五”末的19.22万人年增至28.82万人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5.3%。长江中游创新协同不断强化,中非创新合作中心落户,创设并连续举办“东湖论坛”“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国家级论坛活动,多项工作被列入国家重要外交成果。大科普工作格局加快构建,科研诚信持续优化。
答记者问
请问省经信厅“十四五”期间在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第一,壮产业,加速产业壮大跃升。
一是传统产业向新升级。接续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和“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实施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行动,积极争取“两新”“两重”项目。2024年,湖北获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全国第1。
二是新兴产业向高攀登。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出台生物医药、氢能、激光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聚能起势。比如,在光电子信息领域,总书记肯定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武汉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国产先进存储生产基地,中国光谷正在加速迈向“世界光谷”。
三是未来产业向远而谋。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9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武汉市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仙桃无纺布等14个产业集群获批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强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1家,居全国第5。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达718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22家,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7。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9家,中部第3,全国第8。
二是积极促进独角兽企业培育发展。岚图汽车等9家企业成功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数量位列全国第九位。17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榜单,排名全国第八位。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加强部门协同,加快工作推进。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从2020年的12.96%提升到目前的31.8%。
第三,搭平台,构建创新网络体系。
一是深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2个升级为国家级。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研制出的三维集成硅光芯粒,实现我国硅光技术向T比特级的首次跨越。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基于国际首创的新型显示喷墨打印技术与装备,投产后估值从5000万元增长至20亿元。
二是积极培育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今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首批认定九峰山实验室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等40个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三是建好用好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成果产业化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等8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获工信部认定。
第四,聚要素,助力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2021年起,我厅围绕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技术攻关,每年安排项目资金约1.5亿元。征集遴选40个左右行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面向省内外各类创新主体竞榜、揭榜,征集解决方案。
二是选派科技人才担任科技副总。从省内外高校院所中选派科技人才。目前,已选派六批共1476名科技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567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89个,共建创新平台1524个,培训员工103981人次,达成项目合作2763个。
三是组织实施技术创新专项贷工作。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截至目前,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贷“白名单”入库企业2300余家,合作银行12家,已发放贷款规模超140亿元。
四是助力创新产品应用。每年征集遴选、编制《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累计发布创新产品501个。对纳入《推荐目录》的创新产品,设立专栏宣传、鼓励政府采购。同时,积极推进首台首批首版产品应用推广支持,并给予双向奖补资金支持,加快“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从1到N”的产业化跃迁。
“十四五”期间,湖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请问湖北在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作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
截至2025年6月,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17.7万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4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7件;202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98件,居中部第1、全国第7,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指标提前完成。2024年湖北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获得2项金奖、1项银奖及24项优秀奖,获奖数量居中部第1;我省知识产权工作成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4年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具体做法与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了46家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覆盖五大优势产业和新兴领域,加快培育创新度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组合。专利导航科技创新,布局建设12个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累计发布北斗产业、高端医疗装备、量子计算等22项专利导航成果,为技术攻关、产业规划、风险防控等提供决策参考和创新图谱,做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
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湖北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已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我省首部知识产权领域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了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导向,用法治措施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围绕条例的贯彻实施,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市州积极开展宣贯培训,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法律法规普法宣传,筑牢科技创新保护的“高地”。
三、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优化专利供给,组织高校院所盘活存量专利,超4.5万件可转化专利进入国家“专利转化资源库”。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建设湖北高价值专利转化中心,获批国家运用AI大模型促进专利转化运用试点,按市场化机制建成省级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1家,开展“知慧通”专利转化供需对接活动40余场次。强化金融支持,出台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试点,发布四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企业白名单,涉及企业2333家。2025年上半年,全省专利转让许可超1.6万次、同比增长21%,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10.9亿元、同比增长58.5%,以专利资本化激活科技创新引擎的“动力”。
四、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精准服务创新主体,统筹审协湖北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高端服务机构服务湖北实验室等重点创新主体科研攻关,提升专利布局质效。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知慧桥”专利运用平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与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关联共享。优化服务网点布局,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6家、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5家、市州专利代办处工作站18家,打通服务创新主体的“最后一公里”,以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厚植科技创新生态的“沃土”。
在“十四五”期间,华中科技大学是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动能?
第一,打造科研平台集群,引育顶尖创新人才。
一是夯实平台基石。把打造重大科研平台作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抓手,已建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国家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四颗明珠”在内的一流科研平台体系,全链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项目孵化”。
二是强化实体化建设。坚持“平台做实、学院做精、学科做强、成果做大”的基本目标,已实现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打造更高水平的跨学科跨领域集团军。
三是打造人才高地。发挥重大科研平台的人才引育优势,推动“筑巢育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十四五”以来,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聚集培育100多位国家级科研人才计划入选者。
第二,强化前沿领域布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加强科研前瞻谋划。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方略,发布学校《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白皮书》,将“国家战略需求”凝练转化为“学校科研指南”。自主设立并深入实施基础研究、交叉研究、重大科技创新三大支持计划。近3年资助项目226项,资助经费1.6亿元,培育30余项国家级人才项目和多个重点平台建设项目。
二是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面向智能制造、光电信息、人形机器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和争取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完善重点领域全链条的技术攻关机制。产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刷新世界纪录、国内首台G6高分辨率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填补行业空白、七项成果助力北京冬奥会等。
三是实施医工交叉计划。立足学校学科优势,积极打造医工交叉融合新赛道。加快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聚集高地。努力在医学诊断、脑机接口、智能微系统、手术机器人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已实现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产业化、全球首创心肌旋切技术、全球首个新型细胞化瓣膜投入临床应用等。
第三,推进学研产用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深化校地协同,促进产教双向赋能。服务武汉“三谷”建设,面向“光谷”,聚焦光电材料与芯片等产业,支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面向“车谷”,建设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和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改革试验区;面向“网谷”,建设国家网络安全基地,提升网络安全领域基础研究能力。同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战略,与地方共建10个异地研究院,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对接计划”,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融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近三年共建两百多个“企业出题、共同答题、企业阅卷、科教协同”的联合研究机构,创建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孵化为一体的合作平台。
三是完善转化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深度参与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华科大专区。构建“高校—平台—园区”创新协同生态体系,面向光电子与智能微系统、高端医疗装备、智能制造、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布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期间在湖北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创新进展,在“十五五”期间,拟开展哪些重点科技创新工作?
“十四五”科技创新重要进展:
一是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武汉科创中心搭建“四梁八柱”提供重要支撑。“2+7”布局。2指的是,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在鄂牵头建设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和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指的是牵头5个、共建2个,共计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湖北,为湖北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硬核平台支撑。
二是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引领湖北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十四五”期间,院属在鄂单位取得很多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如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深地储能技术实现多项新突破,主导实施我国首个深地盐穴储氦中试实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发的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获批国家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具有鄂研、鄂产、鄂销、鄂用鲜明特点,成功“点亮”肺部盲区。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培育的斑马鱼“乘坐”神舟十八号入驻中国空间站,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肯尼亚科研团队合作编纂《肯尼亚植物志》,是首部由中国科研人员参与编纂的境外国家植物志。
三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鄂转化,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源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武汉分院推动60余家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服务于湖北创新工作,促成院企合作项目214项,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30亿元,新增利税53亿元,有力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已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积极争取谋划新的实验室。建立健全依托重大平台的重大任务选题、联合攻关机制,提升对重大科技任务支撑能力。
二是积极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统筹推进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加快推动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三是全力支撑武汉科创中心建设。与湖北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院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解决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最紧迫和最关心的问题。
九峰山实验室作为湖北省级实验室的代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战略支点建设的新征程中会有哪些作为?
首先,因业制宜,面向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并快速实现产业转化。目前,实验室已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及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取得系列重要突破。
在集成光电领域,成功突破全球领先的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技术,单片集成光电收发,带宽提升5倍,为全球集成度最高的光电芯片,支撑AI算力与数据中心升级。同时实验室也诞生了全球领先的硅基异质集成芯片出光技术,构建光电子集成芯片领域的优势。
在下一代通信领域,超前布局以氮化镓材料为核心的研究,已从材料、器件到产业应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8英寸硅基氮极性氮化镓衬底,建成全国首个100nm高性能氮化镓流片PDK平台,并且基于自主研发的氮化镓(GaN)器件,成功构建起动态远距微波无线传能系统,在20米范围内实现对无人机的动态无线供能示范验证。以上成果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将为我国5G/6G通信、卫星通信、雷达系统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持续攻克碳化硅工艺技术难关,已构建从设计到工艺开发完整的技术体系。新一代自主IP碳化硅沟槽MOSFET技术已达全新水平,性能指标国内领先。
其次,面向行业生态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产业聚集。
九峰山实验室拥有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最先进和最大规模的科研软硬件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开放共享的创新工艺研发平台。3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伙伴,200多项合作项目在实验室平台上形成了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研发,协同创新攻关的良好生态,创新资源得到高效配置。
实验室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吸附力,以共性技术平台为依托,与衬底材料、装备、芯片设计、器件模组厂商形成深度协同,同时横向辐射带动高速光通信、下一代通信、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战略产业发展。运营两年多来,实验室已吸引30多家化合物半导体相关企业在周围聚集,总估值超过百亿元,全球产业合作伙伴已达570家。
面向“十五五”,九峰山实验室将深入贯彻湖北深入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的工作要求:持续强化技术引领,加快化合物半导体前沿技术研发,巩固技术高地优势;升级建设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中试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业链协同,全面助力国产装备、材料、EDA等关键环节突破,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形成产业链联动优势。全力支持武汉打造千亿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群,为湖北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