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湖北发出区域联动“最强音”

8月20日

湖北召开

“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

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一场:区域联动篇

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区域协调发展

相关情况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

中共襄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

常务副市长孟艳清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

常务副市长徐伟营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书记、主任王洋

参加新闻发布会

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

对全省区域联动方面的情况

进行简要介绍

小布划重点啦

↓↓↓

总体情况

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总量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全员劳动生产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人均预期寿命等8项指标超过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9项指标进展顺利;部署的沿江高铁湖北段、三峡水运新通道、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湖北九州通衢”“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得到系统重塑,支点的区域协同力不断提升。

四个特点

第一,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我们坚持以支点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这两大战略,推动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以来,湖北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增量预计超2万亿,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武汉,年均增长7.1%,其中有3年增速居中部第1。湖北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的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9.5%提升至2024年的20.9%,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大省领先、中部领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不断巩固,发展能级、速度、质效、后劲整体提升,湖北已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干流和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类及以上,确保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坚决破解化工围江完成478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江豚数量已达到1249头,江豚逐浪的美景已成为常态。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元,占全国41.5%、稳居首位

第二,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湖北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坚持“强核、壮圈、兴群”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全省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强核,做大做强武汉、襄阳、宜昌三个中心城市。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持续巩固襄阳、宜昌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台阶,双双突破6千亿大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壮圈,推动武汉都市圈能级跃升。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开工,2条“新城快线”公交化运营,32条断头路、瓶颈路打通,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花湖机场建成投用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占比重超过60兴群,推进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成势见效。襄阳东津新区、宜昌东部产业新区发展提速,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长郑渝高铁湖北段、荆荆高铁等建成通车,特别是随着今年底汉宜、襄荆高铁的全线贯通,武汉、襄阳、宜昌1小时高铁圈即将形成汉襄宜金三角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集成效益将进一步彰显。

第三,城乡融合更加深入。湖北坚持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湖北百强县数量增加到8总数全国第4占中部地区近一半,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有望达到4个。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持续缩小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四好农村路、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实现四个全覆盖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十三五末下降0.17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江汉大米、潜江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家喻户晓,茶叶、现代种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万亿。7.8万户22.9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在国家年度考核评估中实现“9连好

第四,省际合作更加紧密。湖北在做强自身的同时,注重联动周边,加强省际协作和区域合作,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鄂湘赣邻里圈越来越亲。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周末游”“高铁环线游经济蓬勃发展。汉湘桂运河、呼南高铁宜常段等重大工程协同推进,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武汉、长株潭、南昌都市圈产业协作不断深化,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中部六省朋友圈越走越近。沿江高铁合武段、安庆至九江铁路、京港高铁阜黄段、京港澳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一批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多点开花。区域合作发展圈越做越大。依托京广、京九、沿江高铁等国家重要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深化鄂港合作、京堰对口协作,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依托中欧班列、花湖机场等国际货运大通道和华创会、世界500强对话湖北等国际性交流平台,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湖北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形成。

答记者问

武汉市在贯彻落实“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上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重点采取哪些举措?

近年来,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持续提升,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初见成效:

一是协同机制不断完善。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有效运转,九市以一办五组为桥梁紧密衔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共召开十届会商会和九次协调会,朋友圈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清单、合作协议等文件先后印发或签署,路线图、任务书进一步明确。

二是“五同”建设走深走实。深入推进武汉都市圈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武汉都市圈对外开放专项规划》《汉孝同城化发展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实现武鄂黄黄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武大、武阳、孝(二期)、汉孝应高速正式通车,累计打通断头路瓶颈路32条,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32232”科技合作工程持续推进,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天门、仙桃离岸科创园(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武汉都市圈园区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印发实施,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制造业产业链地图编制完成;1062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公积金互认互贷率先突破,武汉都市圈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正式成立,教育、医疗等领域互通共享加快推进。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

三是“四市”合作持续深化。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省会城市加强交通、科技、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沿江高铁武宜段加快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武汉至安庆段完工,出台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航运航线补贴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2024年以来,中三角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1490航次;与湖南建立科技领域专家资源共享机制并互相提供1000名专家资源,与南昌建立科技项目互评机制并互邀专家参与重大专项评审,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芯片合作交流会、长江中游城市群水安全风险及智慧防控专场会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养老和急救等联盟,签订职业教育、气象、警务、法律等领域合作协议,推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联动保护资源共享。

下一步将重点采取四项举措: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化港口功能和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加强城市群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的连通,整体提升枢纽体系国际竞争力。

二是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协作。加快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主体共育、活动共办、项目共谋,有效促进科技协作,支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加快形成研发在省会、制造在周边,链主在圈心、配套在圈层的协同模式。

三是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以协同共治、源头防治、系统防治为重点,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共同推动长江水环境修复、长江水资源保护、长江水生态重塑,强化区域环境协同监管。

四是进一步深化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实现更多政府服务事项跨市通办”“跨省通办,建立常态化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异地协查,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联动。

“十四五”期间,宜昌在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取得了哪些成绩?

一、坚持系统治理,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双十行动”,全市34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较“十三五”末下降6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89%,位居全省前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破解“化工围江”,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面完成。创新船舶污染治理,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十四五”期间,累计使用岸电6500万千瓦时,免费接收处置船舶生活垃圾污水91.2万吨。

二、坚持攀高逐新,转换产业发展赛道。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农业微生物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三峡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化工产业加快升级,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从2018年的18.6%提升至2024年的48%。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获批一类创新药4个、全省1/3。东阳光药业磷酸奥司他韦、人福药业芬太尼全系列麻醉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势头强劲,宁德时代邦普、欣旺达东风等行业龙头重仓宜昌,建成新能源电池制造项目产能达80GWh

三、坚持枢纽赋能,打造立体综合交通。突出“铁水公空管”五位一体,全力服务三峡水运新通道,打造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宜昌港吞吐量达到1.49亿吨,居全省第1。铁路年发送旅客981万人次,居全省第2。高速公路里程747公里。三峡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目前,宜昌在建高铁4条、高速10条、长江大桥4座,450km的复兴号在沿江高铁武宜段试跑,通车后武汉至宜昌只需1小时。2024年,宜昌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12.49%,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61、0.31个百分点

四、坚持协同融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打造汉襄宜“金三角”重要支撑,扛牢宜荆荆城市群”责任,助力提升支点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在综合实力方面,2024年宜荆荆城市群经济体量达到1.38万亿,占全省23%。在产业培育方面,加快建设“当枝松宜东”百强聚集区,共同培育宜荆荆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在文化旅游方面,联合武汉、襄阳共同申报“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携手打造“神武峡”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并常态化与重庆联合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十四五”以来,襄阳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第一,省域内做强支撑,襄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是经济总量四年实现两连跳。全市经济总量在2021年和2024年分别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连续7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二是制造业跻身全国50强。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升至40%以上,全市产业由汽车一家独大加快向多点支撑转变,襄阳成为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三是城市知名度显著提升。一方面,国内知名度持续扩大。去年,襄阳成功举办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这是大艺展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2.5亿人次网络关注点赞;襄阳上榜全国“长红城市”30强、首登“大众点评”2024年“必玩榜”,全年接待游客连续两年突破1亿人次。另一方面,国际知名度不断攀升。多个国家驻华使节和机构代表团来襄参观访问,“诗意襄阳好风日”宣传视频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全市国际友好城市达到10个、友好交往城市达到27

第二,区域内强化协同,引领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到873公里,呼南高铁襄荆段开通在即,形成五向高铁格局(武汉、西安、郑州、重庆、荆门五个方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9公里,建成“三纵两横一环两支”高速公路网;汉江襄阳段航道建设融入长江和“汉湘桂”两大黄金水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有望在“十五五”中期达到2000吨级的通航;机场航线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二是产业协同更加紧密。围绕全省“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会同武汉、十堰和随州打造“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联合宜昌、荆门、荆州共建“国家级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总投资300亿元的湖北联投磷煤氟产业基地等一批重量级项目;携手随州率先建成全省首个跨市域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在鄂北地区就地消纳与平衡。三是生态联防更加有力。推动建立“襄十随神”跨区域河湖长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和跨市流域联防联治机制,促进“南襄荆荆宜”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十堰联合申报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全国示范项目,与神农架林区完成全省首笔跨市排污权交易,襄阳、十堰同时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四是公共服务更加便利。鄂豫陕甘4省15个城市在襄阳成立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跨区域协作联盟,襄阳“跨域通办”平台上线事项1120项,襄十随神联动举办各类交流合作活动上百次,襄阳作为区域重点城市地位、作用进一步彰显

第三,市域内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是中心城区承载力吸引力不断提升立足襄阳“山水城洲”相融共生的特色风貌,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古城保护、旧城更新“三区协同”,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提速提质,可容纳3万名观众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场馆投入使用,生态城华侨城、民发世纪城两大片区初具规模。古城保护利用破局起势,昭明台、铁佛寺、长门遗址公园三大片区改造全面启动,东西门城墙联通工程正式启动、在7.3公里古城墙上环游欣赏世界上最宽护城河和古今交辉的侠义襄阳即将成为现实。城市更新扎实推进,襄阳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完整快速内外环线的城市、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全面形成,入选全国第二批城中村改造试点城市,获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功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二是县域支撑坚实有力。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由2020年的62.9%提升到2024年的64.3%,枣阳市全国百强县排名接连进位、提升到第73位,老河口、谷城、宜城上榜赛迪县域经济中部百强榜。三是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全市2434个村完成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11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襄阳连续四年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中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枣阳市、老河口市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