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医工融合 48项先锋医疗技术集中亮相

新浪湖北
关注8月6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由武汉市卫健委主办的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先锋技术”组综合评审火热开展,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48个项目集中亮相。
据了解,“先锋技术”聚焦微创技术迭代、生物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医工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等创新医疗技术,遴选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优秀项目。
“武汉市开展核心医疗技术评审活动,体现了医疗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布局。”评审专家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陈萦晅表示,活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技术评估体系,有效推动了先进诊疗技术的规范化应用。这种以评审促发展的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
“武汉的医疗创新生态令人瞩目。”陈萦晅教授介绍,参评项目在临床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方面成果显著,不少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希望加强上海和武汉两地协作,共同推动创新医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技术突破医疗禁区,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活动现场,一批创新技术直击临床诊疗中的痛点和难点,更为无数患者打开了生命之窗。
传统开胸换瓣手术,对高龄、心肺功能差的高危患者曾是难以逾越的生命禁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江洪教授团队领衔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仅需在患者股动脉等处建立微小通道,借助精密导航系统,即可将人工瓣膜精准输送至病变心脏瓣膜位置。这项技术革命性地避开了传统手术所需的胸骨锯开、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等高创伤和高风险环节。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大开胸手术的极高龄或高危患者,这项微创技术犹如黑暗中的一束曙光,为他们照亮了生命的希望。
左主干分叉钙化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世界级难题,冠脉斑块旋磨是冠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旋磨主支时有可能损伤分支开口引起分支闭塞,这在左主干分叉钙化病变处理过程中,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对于该类型病变,医生通常会选择保守治疗。针对这个难点,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程翔教授,在全球首次体外验证了“双指引导管微导管边支保护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旋磨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指引导管在分支血管放置微导管保护,同时通过另一个指引导管进行主支血管冠脉旋磨。”程翔教授解释道,这种技术可以解决左主干分叉病变旋磨过程中的分支保护问题。
目前,武汉协和医院在国内首次将这项技术用于复杂左主干分叉钙化需要旋磨的病人中,已有十多位患者受益。临床应用证实,这项技术可有效避免旋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边支闭塞,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推动了中国复杂冠心病治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儿童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短时间内便会危及生命,必须迅速确定出血部位,并决定是否手术。然而,内科医生难以在数小时内明确病因,外科医生又不敢贸然实施探查手术。患儿往往来不及明确诊断,就因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武汉⼉童医院主任医师卞红强介绍,从2013年起,该院采取胃镜、肠镜、腹腔镜联合介入的“一站式”技术,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诊治,以便及时做出决策,为患儿争取救治时机。
卞红强介绍,在“一站式”检查治疗体系中,胃镜可以看上消化道,肠镜可以看下消化道,腹腔镜可以看中部肠管,“三镜联合”可以明确90%以上的病因。此外,还有少量隐性出血的漏网之鱼,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来补位。采用新方法后,患儿一次麻醉即可完成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及时性和患儿生存率。
从大刀阔斧到精雕细琢,更加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开放式手术的“大刀阔斧”,到毫米级切口的“穿针引线”,外科手术已全面进入微创时代。医疗团队致力于以更小的创伤,实现更精准的治疗,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武汉同济医院泌尿外科王少刚教授团队将超声引导的球囊介入技术引入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医生无需分离肾门和游离肾动脉,只需操控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融合术中实时超声导航技术,即可精确定位,将球囊放置于目标血管分支,阻断肿瘤供血,避免了传统手术中需要分离粘连的肾门血管的复杂过程。
王少刚教授介绍,这项技术发挥了机器人操作的稳定性、灵活性以及超声引导的实时可视优势,让医生拥有了“透视眼”与“精准手”,可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肾组织功能,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提高了肾部分切除成功率,为复杂肾肿瘤患者提供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微创保肾治疗新方案。据统计,自同济医院2022年首创并实施以来,已成功帮助了超过一百例患者,所有病例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杨超教授团队在李毅清主任的支持和指导下,自主研发“基于仿真规划平台的多开窗全腔内主动脉修复术”。杨超教授介绍,多开窗全腔内主动脉修复术是主动脉疾病的“天花板级”手术,需要在覆膜支架上精确开设“窗口”,来有效隔离主动脉瘤或夹层,同时保证血流能够通过这些“窗口”流向关键器官。手术难点在于,术前没有工具能够精准测量血管的相关重要数据,术中没有个性化定制的支架产品,手术效果高度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技术。
“我们的技术核心在于借仿真之力,为每位患者‘量体裁衣’,在修复病变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重要血管功能。”杨超表示,团队主导研发的血管介入手术计划软件为全球首创,已获得NMPA医疗器械三类证,能快速精准测量分支动脉的开口角度、直径,以及主动脉支架的直径、长度等重要数据,保证开窗的大小和方向分毫不差。与常用的开窗定位方法相比,这项技术就像给血管外科手术装上了精密的“GPS导航”和“预演沙盘”,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
3D打印“复活”缺损组织,医疗开启“数字造物”时代
在“先锋技术”组综合评审中,一批“医工融合”创新成果脱颖而出,将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医疗场景变为现实,标志着医疗技术正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导致患者术后步态异常、关节疼痛。武汉同济医院肖骏教授团队借助3D打印技术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高分辨率CT扫描获取精确数据,1:1还原“骨骼地图”,构建人体髋关节的三维立体模型,医疗团队根据模型为患者定制截骨导板,就像为其“量体裁衣”一样精准,有效确保患者术后双下肢等长。
肖骏表示,应用3D打印技术精准实现髋关节置换是医工结合、产学联动的成果,推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从依赖“经验性”向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迈进,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更早地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
武汉市第一医院陈柳青教授推出了如拇指大小的“仿生多器官芯片”,可以替代真人进行药物和化妆品测试。陈柳青介绍,在这方寸之间的小小芯片上“种”下人体细胞,经2~3周时间即可培育出人体的三维“血管”、具有完整表皮-真皮结构和屏障功能的“皮肤”、勤勉代谢的“肝脏”、会过滤的“肾脏”等多种微缩版人体器官。基于软光刻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仿生多器官芯片通过模拟人体器官微环境,可以在体外构建出具有生理功能,更加接近真实人体的微型器官系统,为疾病研究、药物研发等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可视化实验平台。
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已成功构建了特应性皮炎、皮肤瘢痕、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20余种疾病模型,已在临床小范围应用。(通讯员:杜谨宇 林金国)

图说: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先锋技术”组综合评审现场。

图说: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先锋技术”组综合评审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