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藏在肚子里的“交通瘫痪”危机

新浪湖北
关注60岁的王婆婆有多年的腹痛病史,每次发作时伴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在武汉市汉口医院胃肠痔瘘外科多次住院检查均提示小肠梗阻,给与输液保守治疗后可缓解。易琨副主任医师结合婆婆病情,考虑婆婆肠管伴梗阻点,每次保守治疗肠管梗阻症状得到缓解,但梗阻点未解决,均治标不治本,婆婆饮食只要稍不注意,肠梗阻仍会反复发作。易琨多次建议婆婆手术,可婆婆及家人觉得肠梗阻既然可以保守治疗得到缓解,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故一直拒绝。
10天前婆婆腹痛再次发作,并且较既往明显加重,频繁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家属将其立即送往武汉市汉口医院胃肠痔瘘外科就诊,易琨副主任医师经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婆婆已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血性腹水,结合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易琨考虑婆婆已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这是肠梗阻中最危险的一种,患者会出现肠管血循障碍,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时间就是生命,易琨、杨明、左伟手术医师团队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在麻醉科及手术室护理团队配合下立即行急诊手术,术中探查发现婆婆腹腔内小肠因相互缠绕、打结已融合成团,肠管因缺血颜色已成深红色,肠管及系膜淤血严重,近端肠管扩张明显。术中立即行肠粘连松解,将扭曲、缠绕的小肠分离粘连后复位,为避免行肠管切除,易琨手术团队术中行肠管及系膜热敷恢复肠管血供,耐心观察,不放过一丝的挽救机会。幸运的是观察半小时后,婆婆肠管颜色逐渐转为正常红色,且逐步恢复蠕动,肠管抢救成功。术后经过胃肠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一周后婆婆得以痊愈出院。
武汉市汉口医院胃肠痔瘘外科易琨副主任医师介绍,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如食物、液体、气体)通过肠道时发生障碍,导致肠道部分或完全堵塞,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常见原因有术后肠粘连(成人最常见原因,尤其腹部手术史者)、肠道肿瘤(良性或恶性)、疝气嵌顿(如腹股沟疝卡住肠管)、肠套叠(儿童常见,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扭转(肠管旋转打结)、粪石、异物、寄生虫团堵塞,也可见于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术后肠麻痹等引起肠动力丧失,导致麻痹性肠梗阻。若不及时处理,一旦出现肠管血循障碍,可能引发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肠梗阻主要症状有(“四大信号”)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一旦出现警示症状如发热、血便、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膜刺激征)、休克(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常常提示绞窄性肠梗阻,需立即就医!
针对肠梗阻,日常需做好预防,需注意:1。手术后早期活动:腹部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减少肠粘连风险。2。积极治疗原发病:疝气患者及时修补,避免嵌顿;肿瘤高危人群定期体检(肠镜筛查);3。健康饮食:便秘者调整饮食(多纤维、多喝水),避免暴饮暴食,少吃不易消化食物(如糯米、柿子),预防异物或粪石堵塞。儿童需警惕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血便)。
易琨副主任医师提醒,肠梗阻可轻可重,绞窄性肠梗阻若延误治疗,死亡率较高。出现持续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尤其是伴有发热、血便时,务必立即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通讯员:杨明 周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