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寻根节高端访谈①|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长江中游的农耕文明

新浪湖北
关注

乙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高端访谈第一期
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
——长江中游的农耕文明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 王震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 任大援
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
1
炎帝神农: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

王震中:从古史上来看,神农有两大贡献:一是农业的发明,二是发明了耒耜,种植五谷。从农业的发明来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以上,从耒耜的发明来讲,应该是七八千年、八九千年,在随州(诞生)的神农跟南方的农业的发明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国家农业分两大系统,一个是南方的稻作农业系统,一个是北方的小米旱作农业系统。现在北方的旱作农业系统发现至今一万年左右,但是南方的稻作农业系统发现的是一万两千年乃至一万五千年前,所以把农业的发明和神农和新石器时代早期联系起来,这个是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和古史研究的一个结果。
在农业没有发明之前是狩猎采集经济,在狩猎采集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人们就会把以前采集的东西,比如说野生的稻谷进行了种植,像北方黄河流域,就把那个狗尾草驯化,种植成小米、黄米(黍),原来是采集经济,后来变成生产经济。随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之后,人类有很大的一个转变,就是去定居,定居以后,农业生产种植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考古发现,最早的栽培的南方稻谷在生活的比例里面,一开始还不是特别重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生产的比重就越来越重,人类由于生产再有剩余以后,有些人就可以去社会分工,在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程,所以炎帝神农氏代表着农业的起源,同时也代表着农业的一个发展,整个几千年的文明都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基础就是农业,而农业的源头我们要追溯到炎帝,追溯到神农。

任大援: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农业都是首先的。不仅在中国还是中国以外的地区都是这样,但是农业发展它有阶段性。早期都是采集野生的谷子、稻子,采集和狩猎大体上是一个阶段。为什么炎帝神农重要呢?炎帝神农就把采集农业变成种植农业,这个我们在人类发展史上,不仅是中国和外国的学者我们都管这个叫农业革命,相当于他大规模的创造,就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人才有精力和时间从事艺术、宗教、商贸活动等等,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在推动人类的精神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炎帝神农在中国历史上是农业革命的创始人,他还是农业革命的创造人,这点上意义就特别大。但是我们说古代的历史学家描述古代历史的时候,他们的观念是谁取得国家的政权政治上的统治权是最厉害,所以司马迁史记的五帝本纪,第一个就黄帝本纪,但是他在黄帝本纪里也写了炎帝的情况。如果没有炎帝的农业革命,那么黄帝他也不能建立。
如果从思想史的意义上来看,人类开始有观念、有思想,什么是天?什么是地?如果不通过农业的种植、自由的采集,他对这一点没感受。如果种植,什么时候要种?什么时候要耕?什么时候要收?什么时候要藏?就有四季的概念。四季跟日月星辰有关系,就有天文的概念,然后数学就要发展,科学要发展,然后艺术也要发展,人类要精神生活,所以后来引出的一系列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炎帝功不可没啊!
2
炎帝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任大援:中国很多现在进行的活动,如哲学的思维、艺术的活动、科学的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源头都是在早期发生的。比如炎帝是从采集农业到种植农业,叫农业革命,是生产方式的革命,但是它由于种植农业,人不需要大规模地迁徙,所以就定居,定居就产生了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变革就有了家庭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就成为人类社会很重要的关系,也有社会关系。比如人要万一去世了怎么办?我们要纪念,要做一些陶器,本来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有些就变成礼器,思想观念产生变化了,然后科学也发展了。你过去打野兽五只、八只、十只、二十只,但是你要种谷子、种稻子,人对数量的概念就不能不计算了,数学发达了。而且人固定了以后,生活方式改变了以后,可以从事艺术活动。人类定居了以后,有家庭的伦理关系,然后思维的观念、艺术的活动还有经贸的活动,这些都发展起来了,这些发展是我们现在进行这些活动的一个早期源头。
我们探索早期源头的规律性对我们今天怎样发展现代的科学、现代的艺术、现代的文化,有很多的历史借鉴作用。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文化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伦理关系的高度重视,使中国有别于以两河流域的,亚伯拉罕宗教体系的,以绝对的一元神观念为主要的哲学观念的文化形态,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以伦理为核心的,有时候我们也管它叫伦理类型,所以由此产生的中国的文明形态跟中国以外的地区是相当不同的,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特性。

王震中:我们很早就以天地为道,然后由此产生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我们今天在讲“两山”理论,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这其实就叫做生态文明。这个生态文明也是我们的农耕文明,从我们的炎帝神农(延续)下来的,至今它还在当今社会发挥着很大作用的,所以说炎帝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源头。
我们中华文明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这两条母亲河,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交相呼应,就因为有这两条母亲河,形成一个很大的战略纵深,所以魏晋南北朝时候,北方一些游牧民族入主到中原以后,中原的一些华夏民族就会继续南下,一方面是开发南方,但同时南北两条母亲河对我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可断裂性,在地理空间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彭小军:文明溯源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过去,再一个是为了掌握未来,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研究史,了解我们的过去非常重要。第二个我们了解长江文明对我们掌握未来、一系列精神的内涵、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做的一系列跟历史有关的展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工作,其实都是为了把文明溯源做好。

3
弘扬炎帝文化 传承炎帝精神

任大援:儒家思想其中有一种观念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民德要有伦理心。伦理从字面了解容易理解成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古代并不这样看,汉代的人就讲天地和气而万物生,就是气,阴阳的气结合以后,万物都是阴阳的气,然后由夫妇和气子自生,就是夫妇结成家庭以后,就有很多子女,这是一个伦理关系,整个人类和天地也是一个伦理关系。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前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就是培养我们自己的那种道德心。
另外一个炎黄时代,不管是炎帝和黄帝,因为炎帝是农业革命的创造人,炎帝的创造精神也是我们要继承的第二种精神。因为文化要发展,如果没有创造性你就不能发展,所以现在用了AI技术,AI好像什么都懂,但是在有AI技术的条件下,谁能取得更高的成果?看你点子、你的思路有没有创造性,炎帝就是一个最有创造性的人。第三点,黄帝和炎帝实际上是我们早期部落文明的融合时期,不仅有黄河流域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还有西南的少数民族,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所以第三层意思就是百川归海中华民族一统。从这三方面发展,我觉得对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积极的影响。

彭小军:中华民族标识需要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比如长城、大运河非常具体的物的遗存,但是更需要这种精神。炎帝精神非常需要我们去传承弘扬,甚至要去创造性的发展起来,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来说,我们要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说考古的、这些历史学的融合起来,共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随州正好处于随枣走廊,南侧是大洪山,北侧是桐柏山,它恰恰是长江流域跟黄河流域交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而这个节点上恰恰证明能够更好地展示出炎黄(文化)融合的精神、创造性的精神。
寻根节是寻根,怎么展示它?在随州,其实有大量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曾侯乙编钟、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叶家山(西周墓地)一系列青铜器,这些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将它们更好地展示在世界华人面前,让他们知道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知道我们的祖先对美、对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王震中:凡是有利于人类心身健康的,凡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凡是有利于人类和平的,凡是有利于人类追求幸福的,抒发这样一些情感的(礼)乐,我觉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下,与时俱进的向前发展,就会出现当代的中华文化一个崭新的面貌。
来源:随州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