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用药”正悄悄偷走孩子的听力

新浪湖北
关注近日,西安一位患有听力障碍的女大学生引发网友热议。在分享个人经历时,她坦言自己在 2 岁时因一次发烧用药不当,不幸失去听力。令人不禁疑问,发烧吃药这,怎么还让耳朵失聪了呢?其实一直以来,儿童因药致聋事件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致聋数量高达30万,因药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
据了解,已知的耳毒性药物种类繁多,数量近百种。在日常使用中,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等,抗癌药、抗疟药、袢利尿剂等也在耳毒性药物之列。不同个体使用耳毒性药物引发的中毒表现存在差异,总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中毒症状通常在用药当日或数日后迅速出现;慢性中毒多在用药后 1 - 2 周显现,耳鸣、耳部胀满感等是常见症状。
儿童群体是药物性耳聋的高危人群,其早期症状隐蔽性极强。中毒后,孩子外耳道既无明显红肿,也不会出现流脓情况,不哭不闹反而变得异常安静,这些表现使得家长往往难以察觉异常。等到发现孩子听力受损时,语言发育往往已经迟缓,不仅听力丧失导致耳聋,更会因无法学语言而致哑,极易错过最佳治疗康复时机。
对此,武汉市汉口医院药学部主任李娟提醒,预防药物性耳聋可从多个方面着手。家族中有药物致聋史,或经检测为耳毒性药物易感个体,如携带母系遗传线粒体基因 12S rRNA(约 20% - 30% 的药物性耳聋与之相关,携带该基因的母亲所生孩子均会携带),应严格禁止使用耳毒性药物;若因病情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需严格控制剂量,能选择口服或外用方式的,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同时可考虑联合应用保护内耳的药物;在用药期间,务必定期进行听力检测,一旦发现听力受损迹象,立即停药;还要防止联合应用多种耳毒性药物,减少听力损伤风险;此外,尽量避免自行随意服用药物,优先选择 OTC 类药物时,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的专业意见。
听力健康关乎生活质量,公众应提高对耳毒性药物的认识,增强用药安全意识,共同守护 “有声世界” 。 (通讯员:李晓端 魏瑶 闫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