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1cm微创切口 为6岁女童“拼”出康复新希望

新浪湖北
关注日前,武汉市汉口医院骨科与康复医学科通力合作,成功为一名双下肢截瘫的6岁女童实施左侧股骨远端骨折弹性髓内针微创固定术。该手术以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帮助患儿突破骨折治疗困境,为后续康复训练奠定重要基础。
面对这一特殊病例,康复医学科魏海棠副主任医师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虽能实现骨折的坚强固定,但存在创伤大、愈合周期长等诸多问题,极有可能引发肌肉萎缩加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对患儿本就受限的运动功能恢复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骨科段连鸿副主任医师团队在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创新性地提出采用弹性髓内针(ESIN)微创固定技术的方案。该方案既能实现骨折的精准复位,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为患儿术后早期重启康复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
弹性髓内针技术是儿童长骨干骨折治疗的 “金标准”,已在武汉市汉口医院骨科应用并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从生物力学看,该技术基于三点弹性固定原理,利用骨骼生物力学特性实现骨折动态稳定,既让骨折端适度微动促骨痂生长,又避免应力遮挡,适配儿童骨骼高塑形特点。
手术时,弹性髓内针技术的微创优势显著。只需在股骨远端内外侧各做 1cm 小切口,在 C 型臂透视引导下,将预弯钛合金髓内针逆行插入髓腔,出血不足 10ml,术后仅留两个微小瘢痕,大幅降低创伤。临床效果上,该技术助力患儿快速康复。术后第 2 天可床上被动活动关节,1 周后在康复科方案辅助下做坐位平衡训练,3 周开展站立床适应性训练。与传统术式相比,康复窗口期提前约 40%,让患儿更快恢复健康。
此次手术由骨科段连鸿副主任医师主刀,历经 65 分钟顺利完成。术前,医疗团队根据患儿的体形,对牵引架及手术设备的摆放位置进行了精心调整。考虑到儿童皮肤娇嫩的特点,医疗团队在患儿骶尾部、会阴区等骨性突起部位或牵引受压区域放置了压疮贴,以提供周全的防护。术中,医疗团队将左下肢牵引力量控制在能纠正骨折成角的合适程度,并尽可能缩短牵引时间,有效避免了压疮或皮肤破溃等情况的发生。由于微创手术需要反复进行透视,医疗团队对患儿甲状腺、性器官等辐射敏感区域进行了严密防护,并尽量减少透视次数。术后,左股骨及髋部 X 线显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优良,髓内针弧度与股骨生理弯曲完美契合。
本次治疗的成功,得益于骨科与康复医学科两大学科所建立的 “评估 - 手术 - 康复” 全流程协作机制。术前,康复医学科为骨科团队提供了患儿肌力分级、关节活动度及坐姿平衡、盆底功能等详细的功能评估数据,并深度参与骨科团队制定个性化固定方案的过程;术中,骨科采用改良仰卧位术式及牵引复位装置,避免了术中持续牵拉可能给患儿造成的压疮风险,同时预留了康复支具佩戴的空间;术后,两科共同制定分阶段康复计划,骨科每日对骨折稳定性进行评估,康复医学科则动态调整运动处方及康复方案,充分利用全频磁疗、超声波、功能性电刺激等手段,促进骨折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作为省级重点专科及优势外科科室,武汉市汉口医院骨科创新性地构建了 “儿童骨折微创治疗技术体系”,其中弹性髓内针技术的应用占比高达 90% 以上,手术切口控制在 2cm 以内的比例提升至 95%。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武汉市汉口医院开展的 “早期康复介入儿童四肢骨折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微创手术联合康复前移,可使患儿的功能恢复时间平均缩短 21 天。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骨折治疗需要更精细的技术和更全面的考量。” 段连鸿副主任医师强调,“这次与康复科的深度合作,为特殊需求患儿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我们将继续强化学科协作,让更多孩子受益于精准微创治疗。”
目前,该患儿已顺利转入康复医学科进行下一阶段治疗,其骨折部位无肿胀畸形,膝关节被动活动度恢复至伤前水平。随着骨折愈合进程的推进,康复团队将逐步引入减重步态训练、康复机器人、智能矫形器应用等进阶疗法。这个案例犹如一扇窗口,映射出现代骨科学正在从单纯追求解剖复位,向着"功能优先、全程管理"的更高目标迈进。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多学科协作的创新火花,将持续照亮儿童骨骼健康的新未来。 (通讯员:段连鸿 陈斯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