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22位国内权威专家编写《儿童抽动障碍》第三版正式发布

新浪湖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通讯员高琛琛)耸肩、扭脖子、眨眼睛、发怪声,这些都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典型表现。数据显示,抽动障碍患病率为2.5%,据此估算,我国儿童抽动障碍患者人数近1000万,而家长、学校、社会,甚至部分非专科医生却对此了解有限。4月13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抽动障碍》(第三版)正式发布,这是目前国内该领域唯一一部权威系统的专业指导用书。

国内唯一  抽动障碍专业指导用书“3.0版”上线

《儿童抽动障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组织编写,主编刘智胜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组长,联合全国儿童抽动障碍诊疗一线的22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涉及儿童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发育行为科、中西医结合科、放射影像科、神经电生理学及护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与2013年出版的第二版相比,新版书修订30%以上,紧密围绕“儿童抽动障碍”主题,在原有内容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指南及进展修订,为儿科神经专业领域临床必备参考用书。新增3个章节,其中,抽动障碍的中医观点,有利于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的开展;增加的成年抽动障碍章节,则是注重儿童抽动障碍转化为成年抽动障碍的诊疗,诠释了抽动障碍全生命周期慢病管理的理念。其他章节有不同程度的修改、更新和扩展,力求追踪前沿动态、贴近临床实践规范诊疗观念和多学科协作理念,可充分指导临床实践,并对抽动障碍患者及家属等人员提供有益的帮助。

30余年耕耘  他致力于抽动障碍的规范化诊疗

在儿童抽动障碍领域,刘智胜教授已深耕30余年。1993年,他将儿童抽动障碍作为博士课题,加以深入研究;此后工作中,更是将儿童抽动障碍的规范诊疗、科学研究和健康科普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方向。30多年来,刘智胜已成为国内儿童抽动障碍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他和同行们对儿童抽动障碍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

刘智胜回忆,在恩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林庆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2002年,他编著和出版了国内首部儿童抽动障碍专业书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历史、流行病学、鉴别诊断、治疗、护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在当时,这本书令更多儿科医生、神经精神科医生了解到抽动障碍的特征,从而为患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参考。

随着研究的发展,刘智胜和同行对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发现,儿童抽动障碍并非单一疾病,除了此前关注的多发性抽动症,还有暂时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等多个类型;一半以上患儿伴有共患病,部分患儿还可能延续至成年,需要得到全生命周期的呵护。2013年,刘智胜牵头制定了《中国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在2015年专著再版时,刘智胜根据这些研究进展“刷新”了书籍内容,并将专著更名为《儿童抽动障碍》。2018年,他在武汉牵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简称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辐射全国,引领我国抽动障碍患者的规范诊疗、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多学科协作及健康科普工作发展。

自第2版出版距今又过去了9年多,有关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领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国内外有关儿童抽动障碍的专家共识和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为了及时全面地反映儿童抽动障碍研究的新进展,刘智胜教授联合全国儿童抽动障碍诊疗一线的13家院校22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儿童抽动障碍》第三版。

“在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中国特色,那就是中医药。”刘智胜教授说,此次第三版新增的第十八章“抽动障碍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就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诊疗优势。

关爱抽动障碍患儿  宽松民主、少批评利于孩子成长

刘智胜教授告诉记者,在门诊中,孩子得到确诊前,不少家长对抽动障碍不了解;在确诊后,也有很多家长因此感到焦虑:为什么是我的孩子得了这种病?这种病能不能治好?将来会不会影响孩子找工作和结婚?

“大部分孩子成年后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刘智胜反复向家长们解释:及时诊断、规范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抽动障碍患儿可在青春期或成年以后逐渐好转。对于抽动障碍患儿,刘智胜建议,家长在陪伴孩子坚持规范治疗的同时,要尽可能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积极与老师沟通,多采用宽容民主的教导方式,减少对孩子异常行为的关注和批评,有助于孩子病情的控制。

“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家长、学校、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刘智胜说,第三版《儿童抽动障碍》既要为专业人士提供有益信息,同时也要做好大众科普,为全社会提供有用参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