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美团外卖”再现价格歧视 大数据杀熟何时能休?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今年的消费维权年主题是“共促消费公平”。好像公平这件事听起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消费场景中,其实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他们看似为争夺流量拼的不可开交,但是由于技术优势和信息壁垒,普通消费者其实反而处于一个极度弱势的地位。比如市民高先生就在美团外卖上点餐时发现了蹊跷,作为美团的忠实老用户,可没想到在同一地点点同一家餐厅的餐食,他反而要花更多的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年的消费维权年主题是“共促消费公平”。好像公平这件事听起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消费场景中,其实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他们看似为争夺流量拼的不可开交,但是由于技术优势和信息壁垒,普通消费者其实反而处于一个极度弱势的地位。比如市民高先生就在美团外卖上点餐时发现了蹊跷,作为美团的忠实老用户,可没想到在同一地点点同一家餐厅的餐食,他反而要花更多的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市民高先生由于不会做饭,平时常常在美团外卖上面点餐,由于各种促销满减和红包,高先生一直觉得还挺划算。直到有一天朋友来家里玩,让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市民 高先生:就是朋友来家里玩,都抢着点外卖。然后我们就发现我和他在美团上看同一家,这个价格就不一样。

据高先生描述,他的朋友平时不怎么用美团外卖的软件,但是两人一对比,同样的店铺同样的东西,朋友的软件界面上的价格却要比自己低。

市民 高先生:我经常点外卖,算是老用户了,吃同样的东西,反而要花更多的钱,你说我要是比朋友更优惠我还好想一点,比较我一直在吃外卖,但是反过来了我觉得这就是套路,就是大数据杀熟。

同一时间、同一家店的套餐、同样的送达地点,为什么价格却不一样呢?高先生怀疑自己遇上了“大数据杀熟”。而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从2018年开始它就进入大家视野,这一现象已持续多年。此前,北京市消协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调结果:86.91%受访者有过被“杀熟”经历。我们记者也从在网上了解到,“杀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根据用户使用的设备不同而差别定价,二是根据用户消费频率的不同而差别定价。为了进一步验证汪先生的说法,我们记者准备了几部不同的手机进行了对照实验。

第一个实验,我们使用了两部苹果系统手机,其中一部是美团外卖的老用户,另一部是没有使用过美团外卖的新用户。我们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在某餐饮店点了三菜一汤,两碗米饭。而在付款界面我们可以看到新用户显示的价格是76.5元,老用户显示的是79.5元,中间相差3元。

第二个实验,我们使用了两部苹果系统手机和一部安卓系统的手机。三部低频次使用美团外卖的手机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点了一份半只烤鸭的套餐。在付款界面我们可以看到两部苹果系统手机显示的都是51.8元,而安卓系统手机显示则是48.8元,中间同样相差3元。随后我们将这一结果反映给了美团外卖客服。

[电话采访]美团外卖客服:因为我们很多消费者也是都用的苹果手机,我们不会说去要求说在不同的系统会有额外的收费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之前,我点的第二次,我的价格会比老用户会便宜很多,为什么?现在不是有大数据杀熟这个问题吗,是不是因为这个问题?)这个您可以放心,因为您说作为平台,您能够给我们平台下单,我们平台确实是求之不得,不可能说因为某一个客户,我们去以这种形式去对待你们,这个是不可能的。不管说您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我们都是有平等对待的。

在记者一再追问下,美团外卖的客服始终对3元的差价避而不谈。通过大数据制定差异化定价这样的行为虽然是伴随移动互联高速发展产生的新兴事物,但是我国相关法规已对其作出了明晰的定义。2021年7月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对大数据杀熟给出定义为:“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根据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基于成本或正当营销策略之外的因素,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的行为。”同时,2021年11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虽然美团外卖平台否认存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发生,但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很多消费者都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街采]

市民:有,和朋友一起点外卖、滴车的时候就遇到过几次价格不一样的情况,我是苹果系统的,他是安卓系统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怕不是对苹果系统手机用户有意见吧。

市民:有啊,有遇到过,我还上网搜了的,这是遇到了大数据杀熟,搞不懂了。我们用户个人信息被他们平台收集了就算了,他们还利用我们的信息来差别对待我们。

那当消费者遇到了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我们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电话采访]北京大成(武汉)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王珏:首先就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但一定要保存好相关证据,比如说截图、录屏等等。其次,就是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但是民事诉讼商业性太强了,门槛太高,再加上网购过程中,肯定会和经营者签订一些对方提供的格式条款,这些格式条款显然对我们消费者是极为不利的。当然,消费者可以进行事前的预防,无非就是货比三家,或者多个账号登录对比一下。当然这样给我们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交易成本和不便。 所以我们也呼吁尽快加强立法,严格监管, 最重要的是希望经营者和平台自觉的诚信经营。

生活全报道记者报道。

大数据作为一项技术,其本身有一定的中立性,就像是菜刀的存在,我们无法将其界定为凶器,关键是要看它握在歹徒的手里还是厨师的手里。所以想要共促消费公平,完善立法很重要,但法律不能解决一切事无巨细的问题,提升平台的经营道德也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引导网联网企业经营者去牢固树立“科技向善 ”的价值理念,促进各类消费业态、模式规范发展,保障全体消费者享有平等的消费权利,摆脱过度差异化和歧视等带来的消费不公,实现更深层次的消费公平。(姜黎黎 张智)

来源:武汉广电生活全报道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