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脉置管相关的静脉血栓 这些你需要知道

新浪湖北
关注近年来中心静脉导管(CVC)广泛应用于临床,给临床治疗带来方便,但另一方面呢,静脉内置管可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炎性反应,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约70~80%的上肢浅静脉或深静脉血栓都是由静脉置管引起的,6%左右的肺栓塞来源于上肢静脉血栓,那么,在临床中遇到由静脉置管引起的静脉血栓,该如何处理呢?
说起这个话题,咱们先来说一个案例。武汉市中心医院47岁的患者熊女士,此前右上肢浅静脉曾输注过化疗药物,出现了静脉炎,后续化疗的时候,经过静脉输液导管,在上臂的静脉置入进行输注。近日,熊女士反映留置管的上肢肘部位置感到肿痛。
医生对其进行右上肢血管彩超检查后,发现是右侧上肢静脉中下段血栓形成。并迅速联系血管外科会诊,采取了低分子肝素针 0.4 ml q12 h 抗凝治疗等措施,经3次治疗,患者前臂肿痛症状缓解,不久出院。
这一案例说明①管后静脉血栓形成会有临床症状表现。②血管 B 超或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血栓形成,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可确诊。③低分子量肝素、类肝素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④在出现不适的情况时,应该及早就医,进行检查,切勿病急乱投医。
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护理,今天我们来讲讲静脉置管相关的静脉血栓,那些你需要知道的知识点。
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两者相互关联,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临床表现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疼痛、压痛、肿胀、发红、发热
2、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不明原因的气促、呼吸急促、胸痛(可能深呼吸时加重)、心跳加快、头晕或失去知觉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护理措施
1、及时完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告知风险。
2、病情允许情况下多饮水,进食低脂、粗纤维、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禁食水患者适度补液,避免脱水。
4、卧床患者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膝,勿佩戴过紧的腰带或穿着紧身衣裤。
5、下肢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允许情况下抬高患肢20-30度。
6、卧床期间勤翻身,进行呼吸功能和有效咳嗽训练。
7、正确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等,病情允许时尽早离床活动。
8、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
9、尽量避免同一部位反复静脉穿刺,避免下肢行静脉穿刺或留置管路。
10、评估患者双下肢情况,包括皮肤温度、色泽、是否肿胀、疼痛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11、在排除物理预防禁忌的情况下,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穿着循序减压弹力袜,积极配合进行物理预防(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或足底静脉泵)
12、血栓高风险患者排除出血禁忌后,遵医嘱进行药物预防,并密切观察用药效果。
13、VTE高风险患者床头挂“防血栓”标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治疗护理
1、患肢抬高制动、避免热敷、按摩、禁用物理治疗。
2、密切注意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晕厥、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有异常及时配合抢救处理。
3、准确测量腿围,正确观察患肢皮肤与疼痛情况,并记录。
4、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观察是否有瘀斑、牙龈出血、血尿等,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5、置管溶栓患者,患肢适当制动。
(武汉市中心医院 孙珍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