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专家:三峡令江汉平原告别洪水 南水北调带来新机遇

荆楚网-楚天金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湖北省三面环山,中南部平原洼地,是便于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域。长江自西向东,劈开巫山后,穿行于平原洼地南部,流向东海;汉江从西北向东南,闯进这块平原洼地,汇流入长江。

本报记者赵贝 乔奇

治鄂必先治水。

湖北省三面环山,中南部平原洼地,是便于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域。长江自西向东,劈开巫山后,穿行于平原洼地南部,流向东海;汉江从西北向东南,闯进这块平原洼地,汇流入长江。

这两条大江给这块肥沃的土地既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又带来频繁、严重的洪涝灾害。不治水,就没有湖北今日的面貌;不除水害、不兴水利,湖北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现代化就要受到影响,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和防洪抗灾也得不到保障。由此可以说,湖北省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与治水紧密相关的发展史。

“湖广熟,天下足,一部湖北水利史,近乎半部中国水利史。”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李可可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又是中国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

“湖广熟天下足”的新解

一汪丹江碧水,泽润北方数省市。一年95亿立方米汉江水,从此涵养中国最缺水的区域,“湖广熟天下足”的含义又有新阐释。

历史中的“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形成于明清时期。从历史文献上看,最早在楚国境内的水利工程是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修建的芍陂,而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始于明清,至此之后,湖北的水利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长江和汉江,历来都是洪水的重灾区。1931年大水,汉口被淹100天,1954年大水,再到1998年大水,湖北屡次深受其害。

为了治水,湖北境内陆续修建了一个个在中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型水利工程: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等诸多工程,让湖北的水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史的缩影。

“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库,目的是防洪、发电、调水。”李可可介绍,“江汉平原低于汉江河堤,一遇洪水便会大水漫贯,那时候排涝主要靠水泵,但因为缺电,大量使用柴油动力,但柴油根本不解决问题。丹江口水库建成以后,江汉平原一下子‘牵’了很多电,并奇迹般建了很多电力排水站,直到今天,江汉平原的电排站数量都在各河流上排名前列,这些电排站都是在丹江口水库建成发电后短短几年内建起来的。”

“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之时,属于边论证边设计边施工。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论证’,则是从三峡工程开始的。此前对‘水源’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建工程只是就工程论工程,很少涉及其他。”李可可说。湖北今年9月完工的引江济汉工程,还有将要实施的“引江补汉”工程,也都是中国水利史上的大手笔,“如此大规模的人工调水计划,只有中国还有如此魄力”。

  跨境河流调水的新课题

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李奔看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是中国治水新理念的一次全新升华。

“1998年的洪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治水的理念,反思也从这一年开始深入,以前‘人定胜天’的观念被抛弃,人与水、人与河和谐相处真正成为共识,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副作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李奔说。

据他介绍,南水北调每年调走95亿立方米的水,在跨境河流水资源区域协调方面来说,相当于调走了汉江中下游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量,这将影响河流原本的综合系统,后来开展了引江济汉、引江补汉工程,还有汉江陕西境内正在实施的引汉补渭工程,再加上汉江襄阳段水电梯级开发工程,王甫洲水利枢纽、新集水利枢纽、崔家营航电枢纽、雅口水利水电枢纽从上往下四级水库等,“从理论上讲,上述工程可以使汉江水量不受影响。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整个汉江上那么多水利枢纽的统一运行、调度、管理,以及运行方式,都是水利史上的新课题”。

在李奔看来,未来的水利工程,已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问题,关键是人文问题,包括移民、生态环境等。一条完整的汉江,从上游开始,流经的每一个省份,几乎都被一道道分隔,此次起湖北,过河南,走河北,进北京的超大型区域调水工程,其影响必定深远。

“细数一下,整个汉江,上游陕西境内的引汉济渭、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中游的引江补汉、襄阳的梯级开发,下游兴隆水库的引江济汉,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就这样被人为的分隔成一个个平静的人工湖泊,可以说是百味杂陈。”李奔研究水利多年,汉江目前的境况,让这个大学教授也是“百味杂陈”。

江汉平原或迎来新机会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庆汉,研究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多年,南水北调他已研究了十几年。通水后,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建立水源地保护基金。

“水源地利益如何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考虑工程的资金投入,又要考虑地方的资源投入。”郭庆汉说,由于目前国内水资源产权体系尚处于建设阶段,优先使用原则不能完全体现,受益方和付出方共享工程收益的目标也很难实现,“目前来看,南水已经北调,建立汉水中下游生态风险基金或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基金或水源区经济发展基金已十分必要。”

同时,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边界条件,北方缺水要向南方借,但北方也要考虑节水。北方大量耗水企业的存在又是跟中国的能源分布有关,如煤、铁等资源集中分布在北方,华北平原缺水在1000亿立方米左右,南水北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已经通水,因为施工难度小,涉及省份较少,移民也较少;西线目前尚在论证过程中,暂无时间表。”郭庆汉说,中国的水利史,1998年以前基本就是防洪史。1998年以后,中国水利的防洪格局开始发生根本变化,洪水威胁在逐渐弱化,以大型枢纽为基础,并结合支流梯级水库,实现以调水和联合调度为手段的防洪体系,基本取代了以堤防和分洪为主要手段的防洪体系。

而谈及南水北调给湖北带来的影响,郭庆汉的视角较为独特。他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湖北的江汉平原最应该是发达地区,无论是地形条件、地理条件还是区位条件,它是武汉最优越的经济腹地,“而实际上江汉平原经济却塌陷严重,不仅远远落后于襄阳、宜昌,还落后于省内其它地市”。

他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洪水的威胁。“洪水一直是江汉平原发展现代经济和工业化大发展的最大障碍,1998年以前,长江洪水每隔几年就威胁江汉平原,没有太多经济要素会在那里投资和聚集。长江三峡建成以后,江汉平原告别洪水魔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的实施,给了江汉平原新的机会,希望不要错过。”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