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终点:三千里路云和水

荆楚网-湖北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驶离烟波浩淼的“沧浪海”,我们从丹江口大坝启程,随着那条人工大河,追着通水试验的浪头,踏歌一路北上,抵达北京团城湖——用了17天时间。

北日报讯 本报报道组

一路向北!

驶离烟波浩淼的“沧浪海”,我们从丹江口大坝启程,随着那条人工大河,追着通水试验的浪头,踏歌一路北上,抵达北京团城湖——用了17天时间。

穿中州,跨黄河,越幽燕,抵京城,这也正是这条新河完成北渡的时间。

总长1500多公里的汉水,在丹江口分流,经河南、河北,抵北京、天津,一路驰援济世,普洒甘霖,在中华大地上又奔涌出一条1400余公里的“天河”。

这不仅是一条河流的成倍加长,更是一方文明如种子般顺流散播的升华与放大。

大江北去,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宏大底蕴,与雄浑激越的北方文明交汇,焕发出新的风采。

一路向北!

在中原纵横,在太行山侧田间穿越。我们亲历这条大河串起的一座座城镇,我们感叹这片沃土厚重历史与文明,我们更是看到沿线人民对这条大河的期盼。

从鲧禹传说到《山海经》到《水经注》,从都江堰到京杭大运河到三峡工程,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兴修水利一脉相承。

南水北调,风生水起,为中华民族的水利史诗,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与水利相生的民族,又续写一段新的传奇。

建设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工程,规模这么宏大,施工难度这么复杂,受益人口这么多,涉及层面这么广,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并见证这奇迹!

一路向北!

三千里大河从陶岔出发,一路完全是自流进京,中途无须泵站提压,因此干渠遇水架桥,逢山开道。

因此,我们看到湍河飞渡、沙河渡槽、黄河倒虹吸,那一座座现代施工的奇迹。

因此我们亲眼目睹北方的焦渴:平顶山沙河、安阳漳河、邯郸洺河、北京拒马河,已无一滴水流淌。

因此我们感受到沿河群众对这条大河的那份期盼与热爱:怕我们走错路,沿线建设者每次都在高速公路路口等候,为我们带路,还有不知名的村民将我们陷入深坑的轿车用肩推起。

在石家庄探访黄碧庄水库,我们几次迷路在村庄,几位大嫂接力站在路口,一直把我们目送出村庄。

我们无法忘记黄昏中独自远去的安阳崔保国老人的身影,为了亲眼看到南水北调的实现,他经常到十几里外的工地探望。

但是,我们也看到平顶山白龟湖一汪绿水,看到石家庄滹沱河奔腾的波涛——正是南水北调应急调水,白龟湖恢复了一望无际的生机;正是南水北调洗渠的弃水,造就了滹沱河今日渐成的湿地。

江山北望,天河无疆。每一滴水的闪烁,都是千万钧的重量!

一路向北!

南水北调,串起风景画廊。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壮美。问道武当,参禅少林,太行飞瀑,卢沟晓月,殷墟甲骨,燕赵遗风,长城雄姿,津门故里,三千里干渠一线穿珠,一路水光山色,串联起新城与古都,挽起一道风景长卷,遍览神州历史文脉。流经的20余个大中城市,无不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大江北去,流淌的不仅是一江清水,而是经济发展、文明绽放的命脉。

大水汤汤,每一滴水的穿越,都是亿万年的沧桑。

天地英雄气,盈盈一水间。南水北调,再次见证中华民族整治山河的雄浑伟力!

大江北上这滋养的是一方生态文明与人文环境,矗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

三千里路云和水,江山北望,天河无疆……(记者张欧亚 执笔)

养南方鱼监测水质

汉江水千里迢迢,流到了中线干渠终点团城湖调节池。这水又如何送到北京市民家中?

21日,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团城湖只是一个“中转站”,水还须泵站提水后进入水厂处理,再送到千家万户。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汉江水,北京市新建及扩建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共11座。

刚刚竣工的郭公庄水厂是北京市城区第一个接纳汉江水的现代化水厂,目前已完成联合调试,正式具备通水条件,每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

虽然丹江口水库汉江水是Ⅱ类水质,但经过长途跋涉,难免有些污染。这水进入水厂后,还要经过净水池、过滤池、配水泵房、紫外线消毒等多道工艺处理,达到国家饮用水检测标准后,输至全市管网,进入百姓家中。

“正式通水之后,水厂将在大鱼缸里养上一些南方鱼,每天更换水,通过观察鱼来监测水质。”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团城湖管理处副主任毕波介绍,南水北调中线正在进行全线通水试验,输水干线以及市内配套工程中的调试用水,有一部分已经是汉江水了。

北方水偏碱性,南方水偏酸性,为了防止南水到北方“水土不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提前改造了城市输水管网。全市共改造供水管网2000多公里,五环以内的市民均可喝上汉江水。

据了解,连年的地下水超采造成北京地下水位下降,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如果有一定的富余水,北京市将在密怀顺、平谷、西郊、昌平、房山五处实施地下水储备,回补因常年超采地下水而形成的漏斗区。(记者胡琼瑶 执笔)

三千里调水线 ——

一部水利工程“百科全书”

本报报道组

11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前夕,本报也曾派出报道组,从汉江源头顺流而下,在丹江口折向中线干渠线路北上踏访。当时干渠还只存在于蓝图之上,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还是一条未来的河流,一条梦幻的河流。

这次,我们再次从丹江口大坝出发,与试通水的江流同行,一路向北。我们与这三千里“天河”相伴整整17天。通过这水脉,我们触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脉搏。

中线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调水规模之大、线路之长,世界上无与伦比。

这条调水线路,堪称“水利工程的博物馆”,一部“水利工程的百科全书”,它处处闪烁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光芒。

丹江口水库,调水的源头。出发前,记者站立于丹江口大坝,感慨万千。新中国建立不久,开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装机90万千瓦,一度居全国之冠。

时隔50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二期动工,在特大型大坝的旧坝上续加新坝,世界无此先例。如何让新老坝体有效黏合,挑战也是世界性的。

三千里调水线,有电站、泵站;有渠道、渡槽、隧洞;有暗涵、暗管;有各类节制闸、退水闸。所有水利工程的建设元素,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都能找到。

三千里调水线,穿越河流、铁路、地铁、公路、城区、煤矿采空区和膨胀土地区。跨越干渠的公路桥就有571座。穿越铁路44处。在南阳市和郑州市,为了总干渠,焦枝铁路和京广铁路为之改道。穿越大小河流219条。穿越黄河干流的隧洞工程,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穿越大江大河水利工程。

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渡槽内径9米,单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属世界首例。

科学求实是南水北调的精神内核。面对一个个“前所未有”、“世界之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都要先行试验,穿黄工程、湍河渡槽进行了1:1的仿真试验。越穿膨胀土、大坝加高等提前进行了试验,试验成功后才实际施工。

这是一条科技创新的线路。黄河以南开工最晚,建设任务最重。科研工作者研制出大型渠道施工机械,自动上料,一次衬砌成型,一天能推进上千米。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产品还出口到国外。为架设渡槽,科技工作者还研制出了专业架设渡槽的大型成套机械。

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穿越五棵松地铁站,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径有压输水隧洞从正在运营的地下车站下部穿越。

通向北京市的暗管节制闸底板,装有加热装置,以防冬天水结冰。北京惠南庄泵站,是世界上最节电、使用效率最高的泵站。天津曹庄泵站,安装了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加压输水设备。

为使不远千里调来的水免遭污染,南水进入北京境内,采用PCCP暗管输送,全长56.4公里,共用了21000多个PCCP管。是我国目前采用PCCP管径最大、单节管道最重的水利工程。这种PCCP管内径4米,每个重达70吨。 (记者黄中朝 执笔)

冬季结冰干渠如何保通水

三千里干渠全程自流,但冬季北方寒冷,尤其是过了安阳,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干渠在冰期如何输水?有哪些防冰防冻措施?

从南到北,气候不一,防冻措施也不尽相同。据介绍,对于具备形成冰盖气温条件的渠段,控制沿线节制闸使渠道尽早形成冰盖,让水流从冰盖下穿行而过;对于不能形成冰盖的渠段,则通过设置拦冰索、排冰闸,分段及时清理冰块,防止形成冰坝或冰塞。

例如,在中线京石段,主要采用冰盖下输水的运行调度方式。首先,在冰盖形成期,采用小流量输水,促进渠道冰盖以平封的方式快速形成,直到渠池全部盖上了“冰盖子”以后,开始使用冰期最大输水流量进行输水,既保证渠道安全,又满足沿线的用水需求。

“结冰期、稳封期、开河期实施的水位和流量都不一样。”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冰盖对下面的水流起到了一定的“保暖”作用,如果出现大量破碎冰块,工程建设方也可以通过排冰和捞冰措施来保护过水建筑。

河北省保定市西黑山节制闸是北京与天津干渠的分叉口,“通往北京的是明渠,可以采取冰盖下输水的方式,而去往天津的是暗涵管道,处理方式要麻烦得多。”管理处工作人员将记者带到了通往天津的渠道处,记者发现,暗涵口已经漂浮着一个半弧形的、由铁桶串接而成的拦冰索,两端分别被固定在干渠两侧,专门负责“拦截”冰块、大型杂物等,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这样既可防止流冰进入倒虹吸或撞击建筑物,又可以人为防止暗涵管道内结成冰塞或冰坝。

据了解,整个干渠中,在节制闸、倒虹吸、桥梁等建筑物上游附近均设置了拦冰索。与此同时,遇到节制闸、排冰闸、退水闸等关键性控制设施,还将采取热力或融冰系统防止局部发生冻结,保证闸门的正常工作。(记者胡琼瑶 执笔)

奔流三千里如何清澈到底

清澈汉江水奔流三千里,途中如何防污染?

此次踏访我们看到,干渠两侧设置截流沟和导流沟,防止地表污染;沿线设置隔离带,防止人为污染;经过河道,全部采用立交方式穿越,防止水源交叉污染……

在中原大地沿干渠踏访时,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渠道两侧的绿色防护网,金属材质,高约两米,就像封闭高速公路一样。

清水奔涌千余公里后,在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分水,一股继续向北通往京城,另一股掉头向东奔天津。

北上的渠道进京后,转入地下输水管涵。

天津干线则全线采用箱涵形式。

工程技术人员介绍,采用暗管暗涵既可减少渗漏、蒸发,保证水量,又可避免污染。

针对上游渠道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件,北京设有三道防线拦截“问题水”。

位于河北、北京交界处的惠南庄泵站是首道防线,一旦发现水质有问题,进口节制闸将紧急关闭,同时开启退水闸。

永定河大宁调压池是第二道防线,检测到水质存在突发污染时,永定河倒虹吸进口闸将关闭,杜绝污染水进城。

第三道防线是终点团城湖,如果在这里发现问题,水闸会自动关闭,防止有问题的水进入自来水厂。 (记者汪洋 执笔)

策划:邹贤启 蔡华东

统筹:赵洪松 胡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