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八医院:聚力向“新” 提“质”致远 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

新浪湖北
关注“公立医院要勇立潮头、迎接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市八医院党委书记许勇彪表示,站上新起点,再启新征程,医院将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江岸”谱写动人新乐章。
金字招牌新高度
从“享誉内外”到“永攀高峰”
51岁的魏先生是北京一家外贸公司员工,长期外派居住于新加坡,因确诊混合痔需要手术治疗。魏先生的岳父曾在市八医院治好了久治不愈的便血问题,在岳父的强烈建议下,魏先生放弃当地医疗保险回国到市八医院治疗。
患者不远千里抵汉求医,这样的例子在市八医院并不鲜见。“作为医院的‘金字招牌’,结直肠肛门外科和中西医结合肛肠科多次获评省级重点专科,累计收治肛肠疾病患者百余万例,40%的病人来自外地、外国,声名远扬海内外。”肛肠疾病诊疗中心八病区主任、二级主任医师俞立民介绍,自从搬入新院区后,科室接诊量和手术量均实现翻番,其中70%的病例是疑难杂症。

肛肠疾病诊疗中心八病区主任、二级主任医师俞立民(右)为患者做手术。
老百姓投下的信任票,源于市八医院70余年临床经验积累和矢志不渝的传承与创新。该院在国内率先开展PPH、TST、肛瘘旋切刀手术等各类微创手术,在省内率先创建肛肠科无痛病房;成立“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联盟”,在省内及新疆等地设立50余家大肠肿瘤筛查点,创办了“武汉国际肛肠论坛”学术品牌和让患者报团取暖的“武汉大肠肿瘤病友俱乐部”。
金字招牌,历久弥新;学科建设,永无止境。对标“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市八医院将专科资源进行整合,成立肛肠疾病诊疗中心,医生团队50余人,其中3人为二级主任医师。中心以肛门直肠良性疾病及结直肠肿瘤等恶性疾病的诊治为特色,细分肛肠疑难病、小儿肛肠等八个亚专科,实施更精细化的诊疗模式,覆盖ICD10国际编码全部60余种肛肠疾病,急重症、疑难症达15种以上,医疗影响力辐射国内外多地。
学科建设新名片
从“院有品牌”到“科有特色”
近日,市八医院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来了一位18岁的“小胖友”小俞。小俞身高183厘米,体重高达376斤。不仅如此,他还过早地患上了重度脂肪肝、高血压、高尿酸及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更被诊断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经过专家团队全面细致的评估与讨论,经家属同意后,该中心为其成功实施了袖状胃切除术。中心负责人熊非介绍,术后一年到一年半,患者可以减去50%—70%的多余体重,生活质量将得到质的飞跃。
熊非医生介绍,该中心特聘中国医生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与代谢病工作组组长朱晒红教授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为不同程度的肥胖与代谢病人群提供饮食运动综合管理、药物辅助综合体重管理、内镜下减重治疗及外科手术减重等高质量、一站式全病程管理;建设由市八医院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家庭医生团队为“网底”的肥胖三级防控网络,打造肥胖防控的“江岸模式”。今年7月,中心为轻度肥胖患者成功实施内镜下覆膜支架置入减重手术,为全省首例。

肥胖与代谢诊疗中心负责人熊非和患者合影
创新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不竭动力。武汉协和医院托管一年多来,市八医院坚持“同质化管理,差异化发展”,加快复制“国家队”的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形成了“院有品牌、科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以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等为代表的专科逐步成为医院新名片,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全力发展,打造“10分钟急救圈”,大综合专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人才培养新活力
从“引才留才”到“重才育才”
今年9月,市八医院康复医学科夜间门诊开诊,前来就诊的徐先生说:“夜间门诊更加灵活、便捷,太便民了!”该科室负责人、主任医师张伟告诉记者,开设夜间门诊正是为了满足上班族、学生、外地患者、无家属陪同老人等人群的就医需求,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张伟原是齐齐哈尔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主任,2023年夏天被引进到市八医院,负责组建康复医学科。一年多来,市八医院领导尊才、爱才、珍才、扶才的一系列举措让他干事创业激情澎湃。
“我们在学科建设上有什么想法,医院在合理的范围内都帮助解决,这让我十分有信心!”张伟介绍,学科建设需要硬件支撑,医院批准建设的1200平方米中医康复门诊即将开放,配备的高压氧舱也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学科发展需要科研提升,医院支持承办学术会议,邀请相关学科的全国主委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学科繁荣需要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医院开展科室牵头负责人竞聘、护士长竞聘、医疗组组长推荐等工作,遴选出一批科室管理人才。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正因市八医院不为人才“设限”、不被标准“定框”、不因条件“受困”,仅一年多时间就建立起一支一线诊疗“特战队”,设置重点学科领军人才、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外聘返聘特殊人才等岗位,成功引进十余名高层次人才。
今年8月,市八医院耳鼻喉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孙柳带领团队开展外科手术,打破了此前耳鼻喉科“只有门诊、没有手术”的局面。作为新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孙柳主任介绍,“科室开设手术病房后,不少患者从阳逻特意赶来就诊。他们表示,地铁直达市八医院,方便快捷,这里值得信赖。”孙柳主任办公室挂着一幅幅病人送来的锦旗。他表示,确保手术做得时间短,尽量微创,费用少,效果好,医护团队用心用情,服务百姓。
在市八医院工作了30余年的心血管内科主任关秀军,用“振奋”描述今日之“新八医”。她回忆,两年前在老院区,医院还没有独立做心血管介入手术的能力。武汉协和医院大血管外科和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进驻后,不仅帮助医院建设导管室、胸痛中心,还带来了最前沿的手术方式。“两年里,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团队,目前已能够独立完成心血管介入手术。不论年龄大小,不讲资历深浅,大家都呈现出一种求新奋进的进取精神和昂扬状态。”
青年骨干、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胡跃云对此感受颇深。“武汉协和医院和市八医院各专业学科陆续开展深入对接,通过专家坐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带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给我们成长空间。”在办好人才子女入学、人才安居、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上,市八医院也不遗余力,安排青年公寓、人才公寓,为职工打通子女就近入学“绿色通道”。今年暑期,医院还举办了“童心筑梦 医路传承”医二代夏令营,切实解决职工难题。胡跃云医生表示:“医院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我们的工作干劲更足了!”
为民服务新篇章
从“医心为民”到“最强医靠”
71岁的王老先生两年前在市八医院做了直肠癌手术,今年8月复查时又发现肺部有原发性肺癌。结直肠肛门外科导师主任、二级主任医师陈继贵教授及其团队与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MDT团队充分讨论后,为王老先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在协和医院胸外科专家王思桦教授的指导下,成功为其进行腔镜肺叶切除术,避免了患者转院奔波之苦。
让资源与技术“多跑”,让患者少跑。这是市八医院始终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融入医院每一项改革举措中,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智慧诊疗新模式,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的缩影。
建设“智慧医院”,实现“一站式”就医。患者在手机上不仅可以分时段预约挂号、门诊缴费,还能实现智能导诊、图文问诊、查询电子病历及检查报告、自助预约大肠癌筛查、居家护理等功能。
完成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为患者减轻负担、节省时间。市八医院对于患者在外院完成且检查检验,时间与技术规范均符合临床诊疗需求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互认,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上线至今已完成5000余例报告互认。
作为湖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市八医院还通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挂号费、80岁以上老人挂号后系统自动优先问诊等多项举措,为老年患者提供温暖周到的服务。
“智慧”提升,医疗能力同步加速。依托武汉协和医院的心内科和心外科强大的技术优势,八医院心内科医疗核心技术能力大大提高。胸痛中心开展急诊介入手术,缩短了急性心梗患者血管开通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此外,该院还畅通“1+1+N”医联体单位上下转诊渠道,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可直接邀请协和专家会诊,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患者治疗后,还可下转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

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张伟带领患者在花园阳台做康复操
“明德精医、笃学至善”是市八医院的院训,也是“八医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医者情怀和使命担当。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邹枕玮表示,市八医院将始终怀揣“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医院”的愿望,立足江岸、扎根武汉、面向全省,朝着打造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为特色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目标阔步前行。( 通讯员:赵梦昕 杨港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