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武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显著

新浪湖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9月27日,雨后初晴的武穴市,满城桂花香。

在花桥镇陈巷社区的村史馆中,有这样一面墙:墙上铺满了村民的笑脸,望着儿孙慈祥微笑的老人,穿着舞蹈服边跳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的大妈,头戴安全帽笑着眯起双眼的青年,比出胜利手势露出一排白白牙齿的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无不透露出陈巷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

怎么让群众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得幸福感?武穴市文旅局党组书记魏茂文给出了答案: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是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武穴围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创建中,武穴的人文底蕴愈发“清晰”,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自2018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武穴市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的港城,处处弥漫着文化的韵律,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今天,让我们跟随这张答卷,探索这背后的秘密。

城乡共进,文化设施普惠于民

金秋桂子,十里飘香。9月27日,记者在武穴花桥镇综合文化站看到,附近的群众或翩翩于舞场上,或陶醉于书报间,或博弈于棋局里……

花桥镇镇长杨志刚介绍,创建示范区以来,花桥镇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基础设施健全,41个村级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80%的村修建了百姓舞台;月月都有文化活动,100多支业余文艺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我们这里的教室最迟要提前一天预约,不然就满了,每天热闹的很哪。”杨志刚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当天下午,武穴市文化馆内,“迎国庆·庆中秋”书画展正在布展,一幅幅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为城区迎国庆、庆中秋增添了节日氛围。馆长戴霞芬忙得“脚打辫”,她指导工作人员悬挂作品的同时,还要时不时跑到舞蹈教室,给文化志愿者进行舞蹈培训,为10月中旬的舞蹈大赛作准备。“我们一年举办的文化活动最少也有70场,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马上就把文化活动送到他们身边。”

为更好的服务群众,武穴市高标准建设市级龙头场馆、全覆盖建设镇级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村级活动网点。2018年,投资1.8亿元,总建筑面积31375.14㎡的市文化中心全面投入使用,涵盖图书馆、文化馆、戏曲院团、大剧院等,采取“场地共享”模式,优化提升服务效能;重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市现有标准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个,3个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2个正在筹备升级改造。12个镇处均设置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全市341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已建327家。2019年8月完成对全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统一制作标牌和制度牌。文化的“触角”已延伸到武穴城乡的每个角落。

文以化人。在各类文化活动和基础设施的滋养下,这里的人们精神世界更丰富了,幸福感更强了。

近两年,武穴市通过坚持办好全市广场舞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故土腔韵地方戏展演、三月三禅宗文化节、垄上行油菜花海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文化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月月有看点的浓厚氛围。戏曲创作精品不断,先后涌现出《渔鼓声声》《嬉蛙》《草鞋老太爷》《乞丐县长》《佛手山药》等优秀作品。参与编剧的两部电视剧本《楼外楼》《上将洪学智》在央视播出。广场舞《浪子踢球》《乐儿嗬》《文曲情韵》参加湖北省、黄冈市广场舞大赛,均获得一等奖第一名。2019年,文曲戏《嬉娃》代表湖北优秀剧目进京展演,进一步提升了武穴文化影响力。

文化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这片古老而又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

创新发展,特色文化应运而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1964年,武汉市83名知青来到了武穴国营万丈湖农场插队落户。1968年,上海和武穴本地大批下乡回乡知青陆续来此,形成了一支近百人的“知青大军”,他们从最艰苦的农业劳动做起,在农场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农场农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与农场的父老乡亲们结下了深情厚谊。

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文化的轨迹依然清晰。

万丈湖办事处利用自身历史文化特色,融合知青文化,发展农垦旅游,打造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特色发展新路径。挖掘文化的历史及现实意义,推动知青农垦文旅项目,成为武穴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创新亮点。

万丈湖办事处通过加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知青主题文旅活动。2018年投资500万元建成万丈知青展馆,收集了知青捐赠的展品350余件,制作了专题品《知青之歌》,展示了知青的一些生产、生活场景,开馆以来吸引观众10000余人次。每年定期开展知青素材文艺节目、书画展、回乡创业恳谈话、“重走知青路”等文化活动。

文化,赋予了万丈社区居民丰富的精神特质,这种文化浸染出来的吃苦耐劳、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

一万亩的虾稻连作种植养殖产业、一千亩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200亩的大棚果蔬采摘观光园……万丈湖农场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钱赚,每个人都在享受着知青文化带来的红利。

“未来,将以知青精神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两大旅游产品,将农场打造成武穴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乡村休闲后花园。”万丈湖办事处万丈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董全旺满怀信心地说。

科技引领,指尖服务精准对接

“想不到家乡也有自助图书馆了。”9月27日,家住大法寺镇的父子翟祥红和翟志刚二人在武穴市图书馆看书,受疫情影响,在海外工作的翟志刚滞留在家,经常陪伴父亲到图书馆坐坐。令他惊喜的是,家乡的图书馆竟然是国家二级图书馆,30余万册图书,全部实行自动借还,整个过程均可由读者自助操作完成。更令人欣喜的是,关注“武穴市图书馆”,到馆通过手机扫一扫,轻点指尖,便可将图书借回家。实现手机扫码借书,武穴市图书馆在黄冈还是首家。

除此之外,武穴市图书馆馆长王义德还展示了他们的“硬核”操作:将扫码器在书架上贴着图书轻轻一扫,显示器上便将该架图书的定位上传至系统。“这是图书盘点车,我们每天晚上用它来进行图书盘点,方便读者在线查找图书位置。”

硬件的成熟,对软件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文化的发展,必须解决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有效匹配问题,依靠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武穴市正奋力朝这个方向迈出坚定的步伐——

2018年,制定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推动文化服务实现互联互通。

2019年4月、11月分别举办了两期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培训班,并与黄冈市图书馆签订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统一服务平台——总分馆建设推广承诺书。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图书馆总分馆,已与相关公司制定建设方案,已进入招标程序。目前文化馆、图书馆正在对各分馆和阅读点进行实地对标审核,并制作总分馆标牌,武穴市图书馆纪检监察委员会分馆已正式挂牌。

武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发力于新时代,兼顾城乡,均衡发展,立足人民,普惠于人民,成为点亮百姓美好生活的璀璨阳光,在徐徐展开的画卷中熠熠生辉。

记者范小翠 通讯员李青松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