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十堰市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丹江口专场举行

新浪湖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11月6日上午,十堰市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丹江口市。中共丹江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如玖,中共丹江口市委新闻发言人、丹江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玉娟,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机关党组成员、政府研究室主任陈光良与会。

原标题:丹江口市坚持生态优先  促进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

11月6日上午,十堰市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丹江口市。中共丹江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如玖,中共丹江口市委新闻发言人、丹江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玉娟,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机关党组成员、政府研究室主任陈光良与会。

丹江口山灵水秀,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境内有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所在地。

丹江口市按照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十堰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 绿色生态市”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担负使命奉献作为

丹江口历史文化悠久,建置历史达2200余年。 1958年,古均州城因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而淹没水底。新县城依坝而建,因地处丹江汇入汉江的入口处而得名丹江口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

1952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宏伟构想揭开了新中国水利发展史诗序幕,也改变了古均州城的发展命运。“157米”和“170米”,分别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大坝加高调水工程库区淹没线的水位高程。为了这两个数字,丹江口库区在半个世纪先后两次移民大迁徙。26万丹江口移民舍小家为大家,铸就了“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坚韧无畏、克难攻坚的担当精神,团结奋斗、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创业精神,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的服务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移民精神,成为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丹江口市因坝而设,因坝而兴。多年来,突出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在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丹江口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100多家,清理网箱12万只、库汊10.8万亩。

全面完善生态保障制度。在全市30条重要河流全部建立了河长制,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书记孙咏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翔分别担任汉江(丹江口市段)和丹江(丹江口市段)河长。将全市59.44%的区域划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对库区临水1公里范围内实行严格保护,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不间断安全供水1700余天,已累计向北方调水240多亿立方米。

全面创新生态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对全市城乡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实施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

全面严格环保执法。在全省率先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办法,并对库区实施市、镇、村、组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全面实施“绿满丹江口”工程,退耕还林20.66万亩,荒山造林50万亩,石漠化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

在重大项目引进上,从招商“引资”迈向招商“选资”,拒绝有污染的项目。

短短数年,在全域生态战略指引下,丹江口市以生态城区为核心,以库周公路为主轴,形成了生态村镇发展新格局。目前已建成5公里的“一江两岸”景观带,城区左右两岸建成4座跨江桥梁,把曾经的羊皮滩荒滩建成10平方公里的沧浪洲生态湿地。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7%,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及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殊荣。2018年成功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获评全国百佳幸福县(市)。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绿色发展,丹江口的生态资产不断增值,生态价值达1.78万亿元,每平方公里生态价值达5.7万元。

生态立市全面推进产业转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为保证一库清水送北京,丹江口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产业转型,着力构建适合水源地要求的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先后淘汰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引进培育了农夫山泉等一批骨干优质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了汽车及装备制造、水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轻工服装、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特别是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文件,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吸引了农夫山泉、宏迈高科、共同生物等一批新项目“拎包入驻”。2018年新引进规模项目35个,总投资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企业182家,亿元企业121家。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坚持以现有产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重点抓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扎实推进特色基地建设。已形成30万亩优质柑橘、10万亩清香核桃、6万亩武当道茶等生态特色产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2018年底省级龙头企业达9家,十堰市级龙头企业达34家,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972个。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0.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35亿元。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级景区5个,省级生态镇12个、生态村64个,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美丽城市”和“国家旅游名片”。以环库公路为载体,打造最美山水公路和生态旅游风景道。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全国摩托艇公开赛、武当国际演武大会等赛事,2018年接待游客17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亿元。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2012年以来,重点实施“西靠、东拓、北连、南接、中贯通”工程,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初步形成“五横两纵、三循环、八大出口”的交通新格局。截至2018年底,建成高速公路50公里、一级公路109公里、二级公路401公里、通村公路3591公里,公路总里程4151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26公里。11月2日,G241国道——丹江口市到陶岔渠首公路通车,11月底汉十高铁即将通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2018年,丹江口市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3亿元,是2012年的1.85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84亿元,是2012年的1.67倍。

改善民生展担当

丹江口市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市)之一。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8%。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丹江口向贫困“硬骨头”宣战,在十堰市率先摘掉贫困县帽子。

我市以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扶贫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统领,以“绣花功夫”做实做好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探索出精准扶贫“丹江口经验”。2014年至2018年脱贫30056户98454人,出列重点贫困村56个,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11%。在2017年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获得A类等次,2018年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类等次。先后通过了国家、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脱贫摘帽专项评估检查,2019年4月29日,经省政府批准我市退出贫困县管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称号。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省技术创新示范县(市)”等称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实现了社会保险城乡全覆盖。2018年,全市“五险”参保达69.96万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

如今的丹江口,绿色发展正当时,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征程上阔步前行,正用新的激情、新的作为,去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