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规划先行引领物流产业发展
摘要: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2月16日,青山区迎来一批重要的客人:来自中国城市物流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应邀与区直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代表接连举办了两场专题座谈,就编制青山区物流发展中长期规划调研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进行了沟通交流。
青山港

市物流局领导在青山港调研

中国城市物流研究中心专家调研
通讯员 黄红波 马艳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2月16日,青山区迎来一批重要的客人:来自中国城市物流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应邀与区直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代表接连举办了两场专题座谈,就编制青山区物流发展中长期规划调研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进行了沟通交流,从而正式拉开了青山区蓄势物流产业、助推长江中游航运物流中心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帷幕。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全国电商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重要枢纽,提升国际通达能力,成为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重要节点城市的目标,位居长江右岸长达7600米的青山港区具有六个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在武汉打通全市航运、物流交通枢纽节点,建立高效衔接、配套互补的江南片 “一区两中心”(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1、通达衔接“快”。京广、京珠、沪蓉三大高速穿城而过;二七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三条轴线”衔接东西;毗邻武汉高铁站、武昌东编组站、已开工的地铁五号线、即将开工的四环线东段、青山长江大桥,与在建的鄂州顺风货运机场仅半小时车程可达;东西南北贯通的武汉高铁,5小时可通达全国70%的重要城市,对外交通便捷。2、联运条件“优”。青山港区集水路、铁路、公路运输条件为一体,码头、仓库、铁路线等设施齐全,武钢厂内7条铁路专用线直通码头前沿各主货场,可实现铁水无缝衔接,是全市目前唯一实现铁水联运的区域。铁路线与武昌东编组站衔接,该站为武汉枢纽三大编组站之一,构建水、铁快速转运的运输通道优势明显。3、吞吐能力“强”。青山港区设计吞吐能力约为4000万吨,据统计,2016年只实现1525万吨,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吞吐能力施展空间。4、产业集聚“多”。青山区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驻区有武钢集团、一冶、武石化、青山船厂、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一批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武汉船用机械公司、武汉重工铸锻公司等制造企业在工业电机、船海工程装备、盾构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有先发优势。化工区的化工产业、东湖高新区的高科技产业对我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5、政策环境“好”。近年来,青山区获得各类国家、省试点示范政策支持,2013年、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和低碳园区试点,2015年15.6平方公里的示范区成为武汉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均实现大幅度提升。6、可用空间“大”。青山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具有较大空间。武钢工业港及外贸码头周边、北湖区域、滨江片区共有4300亩可用建设用地和商业用地,物流产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空间较大。随着区内钢铁、石化、造船产业“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实施,历史存量土地空间有望陆续释放,物流及相关衍生产业发展有较为充裕的发展空间。
青山区物流产业的目标定位是利用优越的地理、交通、产业优势条件,培育壮大制造业、商贸、总部经济等三大物流产业,预计到2024年末期打造形成现代物流业千亿板块,成为武汉市现代物流枢纽和武汉市航运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