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医疗界热议好医生内涵 市民为当选好医生送喜讯
摘要: 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评选昨天揭晓,武汉地区32名一线医生获此殊荣。两年一度的这项评选活动,已成为武汉地区医疗界的一大盛事。昨天,本报记者分赴多家医院看到,本届当选的“好医生”们工作如常,热心患者却早早地拿着武汉晚报向自己的“偶像”报喜。在许多科室,“好医生还具备什么素养”,成为医生同行们热议的话题。
昨天,张雯女士特意带一份武汉晚报送给省妇幼保健院许慧医生(右)。通讯员温红蕾 摄
本报记者刘璇 王恺凝 胡方园 通讯员张璟祎 魏笑琛 韩悦 吕惠
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评选昨天揭晓,武汉地区32名一线医生获此殊荣。两年一度的这项评选活动,已成为武汉地区医疗界的一大盛事。昨天,本报记者分赴多家医院看到,本届当选的“好医生”们工作如常,热心患者却早早地拿着武汉晚报向自己的“偶像”报喜。在许多科室,“好医生还具备什么素养”,成为医生同行们热议的话题。
“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
昨天上午11点半,记者在武汉市儿童医院呼吸三病区碰见一对正在看武汉晚报的年轻夫妻。“谁说看病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陆主任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在“好医生”榜单上找到了陆小霞的名字,丈夫孙峰一脸开心。
37岁的孙峰是河南信阳人,他们第一次到武汉市儿童医院看病,正巧挂到陆小霞的专家号。陆小霞话语轻柔,一开口就让孙峰觉得很亲近。“陆主任讲病情耐心好懂,我们是外地人,有些话听不太懂,她会不厌其烦地解释,直到我们放心。”
“陆主任一脸微笑,看病过细,孩子吃药见效也快。”正在给小儿子喂奶的妻子章杨说。
带份报纸送给“好医生”
“许主任上报纸了!许主任评上好医生了!”昨天上午,34岁的张雯看到武汉晚报上好医生的报道格外兴奋。刚好要带患肺炎的小女儿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复查,担心许慧主任太忙没时间买报纸,她特意带上一份武汉晚报送给许慧。
张雯家住汉口常青花园,大儿子7岁,小女儿今年4月出生。张雯告诉记者,她是通过“好医生红黑榜”结识许慧的,许慧医术高超、温暖人心,是令家长信赖的好医生。“我只挂了一次号就认准了她,两个孩子看病都找她。“
“好医生还要有创新力和推广力”
昨天,普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青松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得知获奖,他对“好医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素养,不仅包括仁心和技术,还要有创新力和推广力,走在时代的前列。作为一名80后专家,张青松擅用互联网,利用线上线下做健康科普、搞志愿者服务。
“‘5点下班以后到病房找我’,是张主任的口头禅。”科室同事方禹舜医生说,张青松经常利用下班时间为患者提供免费复诊,指导康复训练,
方禹舜告诉记者,张青松让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学艺不精可能造成患者终身痛苦”。张主任总是鼓励大家完善知识结构,哪怕节省1分钟的手术或麻醉时间,带来的收益都是无穷的,在科室里,经张青松改良和创新的手术方式已不下十余种。
一封手写来信打动医者心
“陶教授得奖名副其实,可惜我父亲没有机会看到!”患者家属黄敬一女士昨天感到既高兴又惋惜。
前不久,武汉亚心医院副院长陶凉教授收到了一封手写的书信,写信人就是黄敬一女士。她的父亲黄邦和是湖北大学老教授、我国拉丁美洲研究学界的“一代宗师”。10月26日,96岁的黄老因病去世。黄女士遵循父亲的遗愿,特意给陶凉寄来了这封告别信。书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对陶凉的不舍之情。“要不是当年陶凉教授冒险为父亲做了手术,我父亲不会多活这16年。”2000年底,81岁高龄的黄邦和老人因为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必须做搭桥手术。但由于高龄和身体条件极差,辗转多家大医院均不敢冒险手术。陶凉医生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调整,克服重重困难为老人搭了四根血管桥。
16年来,陶凉经常电话问候黄老,多次上门探望黄老。两年前,黄老罹患肠癌,陶凉时时鼓励,并与黄老约定:为他举办百年寿庆。
昨天陶凉正在外地出差,对于获奖他说,最该感谢患者的信任。“有了患者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坚决的信任,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医学的惊喜。”
婆婆送来一篮鸡蛋当贺礼
“他不是宣传里常说的温言细语的好医生,甚至有点‘冷’,但他是一个让人信赖的‘技术人’。”昨天,家住七里庙的陈婆婆赶到武汉市五医院心内科,为洪李锋主任送来一篮子鸡蛋,祝贺他当选“好医生”。
两年前,70岁的陈婆婆突发心梗,洪李锋把她抢救过来。陈婆婆觉得洪医生医术好,就是每次查房一脸严肃,有点“冷”,是一个“转身”拉近了洪医生与陈婆婆的距离。当时陈婆婆准备出院,让老伴去咨询洪医生注意事项。洪李锋看完专家门诊已是12点多,边走边向同事交代情况,无意中看到站在一旁欲言又止的爹爹,立即转过身来关切地询问。身患多种疾病的陈婆婆每天要吃一二十种药,每天吃得直发懵。洪李锋告诉她,吃药也要讲科学,不能病不致命,反而吃药吃出问题。他细心给婆婆调药,避免药品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