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专访武汉智能鸟无人机创始人王效波:用手机拍大片

新浪湖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无人机不仅仅有勘测地形、环保科研这些用途,摄制大片、高清拍摄,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逐渐成熟,民用无人机市场更加广阔。在大时代与市场下的无人机制造,它影响了哪些人,武汉又有哪些人涉足其间,进行着一次次的起飞降落。

无人机不仅仅有勘测地形、环保科研这些用途,摄制大片、高清拍摄,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逐渐成熟,民用无人机市场更加广阔。在大时代与市场下的无人机制造,它影响了哪些人,武汉又有哪些人涉足其间,进行着一次次的起飞降落。

如果生活充满挑战,你喜欢吗?你要是把这个问题扔给45岁的王效波,答案会变得明显。

玩航模多年的王效波,创立了武汉智能鸟无人机有限公司,现在成为光谷最大的无人机企业。在无人机技术方面成熟后,他又“琢磨”手持云台,想将“悠拍Uoplay”带向更多人的手中。

王效波是一名“航模迷”,玩了十多年的航模。从小喜欢飞机,当航空模型飞向空中,在操控下自由翻转,完成高难度动作,自由、刺激,这样的感觉让王效波“欲罢不能”。

在接触了航模飞机十年之后,他觉得自己做好了进入这一领域的准备,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他算是圆了小时候的梦,但也不全是。大多数人会说,把爱好变成事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王效波并不认可,好像仅仅只是因为兴趣完成一件事情,并不能够支撑起来全部。想走得更远,时机、节点、机会…无数不可控的因素都在其间。

他强调,单单只是说“把爱好变成了事业”,太过笼统。有计划的去做一件事情,而非理想主义的空想。

不可控的因素太多,而一个人自身可控的因素是什么呢?王效波可以做到的,是不断行动,不停脚步。

6年前,无人机这一领域的普及度不高。这意味着有机遇,与机遇一起同行的是更大的挑战。2010年,这个年份对于他开始变得不同。

创业的第一年,汉口一个破厂房,窗户漏风,离市中心也远。但租金便宜,也够大,那个窗户漏风的厂房,成为了王效波无人机起飞的地方。

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整个公司加上王效波只有三个人。印在名片上的是总经理,还要兼技术员和组装工。

创立公司后的第一次试飞,云南的地质队订购了一台无人机勘测地形。王效波到云南去组装飞机、做培训。第一次试飞让他忐忑,虽然成功,也让他意识到很多的问题。

他曾经在北京从事过营销策划工作,“用户体验”让他想得更多,如何让无人机操作变得简单,如何减少场地的适应性,这些都需要不断改进。

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航模的极致热爱,王效波的公司在同期发展的无人机公司里成为了“佼佼者”。后来公司走向稳定,办公地点也搬到了光谷。王效波还是时常“捣鼓”飞机,组装零件,和最开始也没有什么两样。

“飞机不摔就不好玩”,在操控航空模型时,操控起飞,掉落,以及最后飞上蓝天的成就感,这些都是体验的一部分。刚接触时的不确定感和风险性,让操控飞机有了意思。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喜欢生活充满挑战吗?对,王效波喜欢,他喜欢生活里无时无刻的挑战,这是在他骨子里的东西。困难意味着要解决困难,挑战意味着去完成挑战。

“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当一切都井然有序的时候,好像差些什么。”

或许是说,当航空模型飞过屋顶的时候,还有大片的蓝天正等待着飞机,也等待着他。

王效波一生中会盯着很多个“点”,枯燥乏味单一,对于他实在无法忍受。从高空走向普通人的不只有无人机,还有结合无人机拍摄技术走向普通人的手持云台。

当无人机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时,他并没有满足于此。手持云台“悠拍Uoplay”又成为了他新的“挑战”。

手持云台,把无人机的技术转移到手持拍摄上来,实现拍摄过程中的稳定平衡。一部手持云台,加上智能手机,即可有媲美专业设备拍摄的效果,让普通人也可以拍大片。

是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

在4月10日的武汉马拉松比赛上,王效波请选手用手持云台直播比赛情况,十多万人的观看让王效波自己都惊讶了,这更加让他觉得“有意思”。

无论是视频还是直播,人们可以更关注与内容与场景,而不受制于器材,这是手持云台能够带给人们的。

王效波是武汉人,江河湖孕育下的城市,永远奔腾,充满自由。这座城市,还有很多的未知。

他用“喜新厌旧”形容自己,而不得不说,人类生产力基于创造。不满足于现状,是推动创新的基本。

科技创新带给人全新的生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保留着城市的人情味。在北京的街上看到一辆马车驶过让他感动,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他在武汉也常感受到。

现在王效波每天把悠拍带到身上,武汉街道风景,来来往往的人,路过走进的咖啡店,都成为了手机里的视频,导演的名字则是他自己。与此同时,他的计划中又多了一项:报导演班学习摄像。

撬动地球的杠杆是科技、知识、智慧;撬动人们生活的杠杆,是不断尝试和不断挑战。

在武汉,无数用力撬动生活的人,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