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巴东万山丛中有个北清班 累计81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荆楚网-湖北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从1998年考出第一个清华大学学生至今,巴东一中连续18年、累计81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他们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巴东籍子弟,少数民族考生也大部分没有使用加10分的优录政策。

27日,一本高校在鄂招生尘埃落定,巴东一中再传喜讯:9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

从1998年考出第一个清华大学学生至今,巴东一中连续18年、累计81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他们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巴东籍子弟,少数民族考生也大部分没有使用加10分的优录政策。

其中,去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创纪录地达到15人。以至于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对巴东一中校长宋发刚开起了玩笑:“伙计,你是啷个整的嘛?一个山角角落的学校,一年整出15个北大清华生!”

巴东,武陵山、巫山、大巴山交汇,交通、区位、财力均处劣势,巴东一中生源局限于本地。这么一片土地,怎么诞生了“北清班”传奇呢?

我们实地采访了巴东一中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高三年级老师和学生家长,他们关于学习、学生、老师和学校的点滴故事,看似寻常,却耐人寻味。

 关于学习

给时间 给空间 给信心

高考前夕“闲书”照看

谭明慧(文科考生,考取清华大学):如果连着两节语文课,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节课的前5-10分钟,一名同学上台演讲,要求脱稿讲,还可表演一番。第二节课前几分钟,另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一首诗或一段名言,讲述自己的理解。我当时推荐的名言是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胡娇阳(恩施州文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老师虽然严格,但注重给我们个人空间。作文课后,一般组织我们分小组讨论,互相修改,老师再集中讲评。老师也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写作特点,建议我们看不同的书籍。

马芷蘅(文科考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高考在即,依然保留每周两节的阅读课。除了一些通俗杂志,看什么都可以。老师经常复印一些名篇佳作给我们阅读。高考前还可以看“闲书”,我不知道其他中学是不是也这样?

学习就像带球过人

龙希程(高三7班班长,考取武汉大学):每次会考后,老师要找每个学生谈心,学生也可主动找老师交流。我喜欢打篮球,地理老师刘德科也喜欢打篮球,我们是球友。文综开始大规模训练时,不适应,压力大,就找刘老师请教。他跟我讲,学习就像打篮球。球场上,拿了球,几个人立马上来围堵你,你作为主力又怕丢形象,稍一犯怵,这个球肯定打不好。一球在手,不妨呐喊几声,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鼓起信心来,这样带球过人、传递上篮的机会就会大很多。每次认真体会刘老师的话,都挺受用。

傍学霸自己作主

胡娇阳:月考后都会调换座位,有几种方法,如按学号来,一号同学先挑,最后一号同学再挑,如此循环。也可以按分数来。还可自由组合。总之,没有老师强迫。高二高三,我共有十几个同桌。

马芷蘅:我就喜欢和学霸坐一起,好向他请教,基本都能如愿。

 关于老师

当长辈 当老师 当朋友

不忽略每一个孩子

谭国菊(巴东理科状元向勇的母亲,清太坪镇白果园村8组农民。向勇被北京大学录取):我患风湿病十几年了,关节严重变形,到镇上剪个头都困难,多年没有出过远门。向勇的爸爸得肺病20多年。向勇的爷爷是多年的糖尿病人。一家人生病,生活非常困难。向勇高中三年,我没有去过县城,除了给老师打电话问一些情况,一个都没见过面。但是,没有一个老师瞧不起我们。很多老师自掏腰包,帮助向勇度过难关。学校也为他减免不少费用。高考前一个月,向勇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张世林老师带他到县中医院检查,安排他休息,安抚他的紧张情绪。考出这个好成绩,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巴东一中!

马芷蘅:分班时我的英语成绩倒数,有些自卑。英语老师陈世慧是年级组长,特别忙,经常看到她中午也在办公室工作,下午几节课连着上。正在特别渴望老师关怀的时候,陈老师盯上了我,每次考完都主动找我谈心,把试卷的每一个小题都分析到,路上碰到了还要叮嘱鼓励一番。我暗下决心,英语上不来对不住陈老师。果然,高考英语134分。

敬业精神感染学生

龙希程:我们学校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是交叉安排的,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学生在干什么,老师看在眼里。老师在干什么,学生也看得一清二楚。政治老师曾令锋经常加班到深夜。有天我很早去教室自习,路过办公室时,门刚好开了,曾老师睡眼惺忪走出来。显然,他又熬夜了,就睡在办公室。

谭明慧:数学老师杨平,课讲得很好,总是循循善诱,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启发,再一笔一笔写到黑板上。他经常熬夜,第二天清早为了提神用冷水冲头。他有个特点,爱拖堂。我们私底下给他发了一个奖——诺贝尔紧倒奖(讲)(巴东方言“紧倒讲”即不停地讲、坚持讲)。后来不知怎么传到他耳朵里去了,他也不生我们的气,更加得意地拖堂。杨老师是年级主任,如果我们看到他办公桌上满满一缸的烟头,一定是他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师生交流如朋友

胡娇阳:我喜欢阅读和写作,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和语文老师谭文安比较玩得来。他带过的学生和他关系都很好。有一次去他办公室问问题,他拿出往届的学生从北京寄来的果脯请我吃。我一看甜乎乎的,不想吃。谭老师坚持要我吃。我说你不知道我不喜欢吃这些东西吗?跑了。同桌知道了,说你怎么不拿回来给我们吃呢?她果然跑到谭老师办公室把果脯拿回来,分给同学们吃了。

谭明慧:我们把谭老师叫安哥,他以前教过的学生也这么叫他。一天,安哥一本正经对我们说,你们应该叫安爸爸。哦,他儿子也在我们班上,叫安哥就乱套了。

关于学生

相信他 感谢他 学习他

相信学生可成材

余文芝(校教务主任、高三文科重点班班主任、历史特级教师):有一次元旦,我自掏腰包200元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自己想法玩。没料到短短几个小时,他们自编自导了一场晚会,串词、PPT、曲艺节目搞得有模有样。他们不是一味地拼高考,做书呆子,而是会玩会学、成材可待的新一辈。

马海林(理科重点班班主任、化学教师):升学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但不是唯一的。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不是育人的宗旨。学校每年举办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全员参加,耽误几节课,都是值得的。我有一个学生叫覃曼,高一时学习成绩不很理想,基本对学习丧失信心。一次艺术节,我要她在《英雄赞歌》的舞蹈中扮演旗手,在舞台上挥动红旗的那一刻,她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跟着明显提高。

重情重义有责任

余文芝:90后的孩子们特别重感情,也很有责任心。“五一”时,我宣布放假的消息,本以为孩子们会欢呼雀跃的。当时我高血压发作,头晕得厉害,可能表情十分痛苦,同学们异常紧张。第二天,我查寝时,一位同学对我说:“余妈妈,今后你不用来查寝,我们会很听话的,您昨天真的吓死我们全班同学了。”我当时非常感动,这群孩子和我已不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了。

周光军(高三年级主任、英语教师):我班有个叫陈芳艳的学生特别细心,只要哪个任课老师在教室感冒咳嗽,她都会第一时间把药买了放在老师办公桌上,还写上一个字条:老师,祝您早日康复!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关爱老师,在巴东一中很寻常。

从学生身上学习

余文芝:我班上一个学生叫田蓉,平时成绩名列前茅,有冲击北大的实力,最后高考只有580多分,不是很理想。她笑着对我说:“余老师,我不后悔,虽然我进不了北大,但我们学校有几位同学能进北大,我分享了这种成功和快乐。在您的影响下,我们班很有活力,这种气氛让我回味终生。”小小年纪,就能正确面对人生得失,值得我们成年人学习。

周光军:我班上的谭凌伟平时英语成绩都在130分以上,但最后几次模拟考试只考了110多分。第一次,在走廊里,他跟我说:“周sir,我不会让您失望,下次一定能考好。”第二次还是没有考好,第三次也不理想。他见我一次说一次,叫我不要担心。理应老师关心学生,反倒学生担心起老师来,真是懂事成熟的好小伙。

关于学校

亲近她 向往她 祝愿她

曾冰(上届考生家长,机关干部):我的孩子是去年从巴东一中考到上海去的。孩子读高中时,我陪读3年,感觉也读了3年书,现在每从学校门口经过,都有一种亲切感。在巴东,人们对当不当官、发不发财,都不是太在意。最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够考上巴东一中。

卢先清(巴东一中附近羊肉馆老板):孩子上巴东一中,我把门面搬到这里,期待孙娃子还能上巴东一中。

宋发刚(巴东一中校长):读书,是巴东的最大希望。巴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可谓倾其所有。在北京市对口援助下,巴东一中2011年从旧址搬到新址,耗资近3亿,现在还在还债。我们班子成员,包括我本人,人人上讲台,年年上讲台,个个与同组老师一起办公。年龄稍长的老师,基本都是穿草鞋出身的,现在教的大多数也是穿草鞋人家的孩子。新校园地势高,远眺大山,俯瞰长江。校门,是按我的要求设计的。从外面看,像一本翻开的大书。从里面往外看,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山鹰。我们希望,巴东一中能为每一位孩子提供起飞的平台,让他们飞出大山,飞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

坐落在长江边的巴东一中新校舍,占地300亩,老地名叫学堂坪,相传清朝有位私塾先生在此开坛授学。建设新校园时,两棵高大的乔木得以保留。它们枝叶相交,常年郁郁葱葱,屹立在校园高坡上。

采访结束,我们向每位学生提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作为巴东一中的毕业生,你是否自豪?”“自豪!”同学们的回答无不响亮。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