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滑翔伞爱好者年龄多超35岁 想飞得通过考验

荆楚网-楚天金报
关注
图为:滑翔伞爱好者空中玩起自拍
背着绚烂而巨大的滑翔伞,从山顶上奋力助跑纵身朝崖边一跳,身体就像一朵自在的白云般,在半空中飘了起来,山山水水在身下安静展开……
5月13日,在东西湖府河深处一片宽阔的绿草甸里,记者见到了一群正在“斗伞”的滑翔伞爱好者们,他们笑称自己是“鸟人”——这不是戏谑而是美名,因为,能飞得起来的才是鸟人,飞不起来的那是鸟蛋。而从蛋成长为鸟,有一个艰难的“破壳”期。
喜欢与鹰同飞的感觉
山水在脚下连绵如画卷
“控伞控成那样,就不要练飞了!”看见一名学员在被“放风筝”样拉上天空练飞时,伞体东倒西歪,正在跟记者说话的飞龙教练忍不住严厉地喊道。
飞龙,一位70后退伍伞兵,十年前退役后接受滑翔伞培训,拿到滑翔伞运动员c 级证书,成了武汉第一批“鸟人”,随后成立了羽人飞行俱乐部,十年来孵出了百余只“小鸟”,组建了一个五百多人的飞行群。
“只要飞上过蓝天,就再也忘不掉那种感觉。飞翔,就是一种蓝色鸦片。”飞龙这样告诉记者。
飞龙的滑翔伞处女飞是在黄陂木兰山,那次他借着山顶的热气流,将滑翔伞升上了700米的高空,独自一人慢慢地飞着时,耳边除了风声和高度表随着伞不断攀升而鸣叫外,安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当山山水水在脚下展开画卷时,那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一览众山小。
十年来,飞龙带着背包,飞过了全国各地20多座山,每个天空都有不同的风景。最高时他飞到两千米,身边除了仿佛触手可及的白云,就是一只只展翅的苍鹰。
“鹰是飞翔和判断风向、气流的高手,跟它们睬着同一股热气流上升,我很享受那种与鹰同飞的自由感。”飞的感觉,飞龙认为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述。
想飞得通过层层考验
少则三个月 多则要数年
在天上有多少舒展的快乐,在地上就有多少痛苦的训练。从鸟蛋到鸟人的过程,少则三个月,多则数年。这既取决于天气,更考验毅力。
滑翔伞面积约23到29平方米,重约10-20公斤。最佳训练时机是天气晴朗,风力一二级时。他们管地面训练叫斗伞,即驯服伞的过程,让伞面的进风口能在逆风下保持饱满的状态,拥有充足的动力,再配合伞下的手柄来控制方向掌握速度,让伞在风力、气流的综合作用下达到随心所欲的飞翔状态,达到人翼合一。
控伞的关键,首先就是会看云识风,遇到任何改变就能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擅长飞翔的人,也因此上知天文下通地理。飞龙的绝招是,点上一只烟,就能知道风力风向以及起飞点和角度。这种灵敏和经验,能让他对天上正在飞的人也操控自如,通过对讲机来指挥其每个动作。而每一个要飞的地点,也必须事先仔细研究其构造和流向、地形特点,寻找最安全的降落点。
等地面基本功练好了,就去飞三四十米的山坡,再去数百米的高山,一步步晋级,最后就能背着伞包去各地飞了。
滑翔伞危险吗?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飞龙笑称,比打羽毛球还是危险一些。地面练得越好,空中风险就越小。会员“浪漫”告诉记者,自己练飞以来,最危险的经历就是挂树。
上个底,“浪漫”在木兰山参加世界滑翔伞比赛时,最后因躲让不及,伞包挂在一棵十多米高的树上,还好身体毫发无伤。一群队友只好都去爬树摘伞包,“玩这个,首先得学会爬树、游泳,几乎每个人都有挂树或者落水的经历。”浪漫笑道。
其实,每个滑翔伞下面还备有救生伞,出现意外时只要打开救生伞也能安然落地。“我们没有九条命,每次飞翔都是为了能更快乐地降落。”这是会员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鸟人”年龄多超过35岁
酷辣运动并非年轻人专利
这么勇敢酷辣的一项运动,却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一问才知,武汉学滑翔伞的人多在35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有60多岁了。
生于1977年的冰糖,是个英语培训老师,十足的辣妈。去年12月她开车从机场回来,看到了府河中正有人在飞滑翔伞,顿时兴趣来了,立刻报了名,只要天气好就来训练。
冰糖每次来斗伞,都带着五岁半的儿子,不仅技术得以突飞猛进,时间一长,儿子竟然将拉刹等专业词讲得头头是道。仅仅训练了三个月,冰糖就参加了今年4月的全国滑翔伞定点精准赛,六轮比赛后获得了女子组第一名,让队友们暗暗称奇。
“浪漫”名字听起来年轻,其实已经当了爷爷,孙子刚刚满百天。58岁的他不想待在家打麻将带孙子,只喜欢在天上飞。“趁我还能飞,赶紧多玩几年。别人都说我看起来蛮年轻,这都是因为我每天都特开心。”“浪漫”最爱开玩笑。跟他差不多年龄的还有“飞飞猫”,以前叫“肥肥猫”,迷上滑翔伞后就改了名。他是队员中最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飞行研究者,写了不少飞行分析的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