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53岁乡村教师坚守37年 点亮留守孩子心灵(图)

新浪湖北
关注红安53岁乡村教师坚守37年 点亮留守孩子心灵
易章太老师简陋的宿舍
大圣寺小学就读的4名学生里,1人有身体和智力障碍,3人是特困家庭子女
红安53岁乡村教师坚守37年 点亮留守孩子心灵
——记“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候选人易章太老师
(文/夏婷)位于红安县最北边的七里坪镇周家墩村,有座古老的双城塔,传说是明朝时期的建筑,有几百年的历史,塔边的山坡上有一所大圣寺小学,每天清晨,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都会从这里传出。
四层楼的大圣寺小学曾是村里最宏伟的建筑,1992年时,该校有6个年级320多名学生。而今,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生源减少,整所小学仅剩4名学生,分为3个年级,而易章太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原来的8间大教室也只有一间用于教学,一间用作厨房兼食堂,一间是易章太的宿舍。
他像钉子一样坚守37年
在这个村级教学点,易章太有太多身份,他既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任课老师,也是门卫、厨师和勤杂工,他就像一颗钉子一样在这所学校坚守了37年,虽然只有53岁,却早已两鬓斑白。
37年前,16岁的易章太高中毕业,当时大圣寺小学的老师因病休息,村里干部让易章太临时代课两个月。易章太没想到,自己这一教就是37年。他笑言:“我开始教书时未满16岁,教的学生现在有的都有孙子了。”
其实,这些年来,易章太有很多机会可以跳出这个小山村。易章太的三弟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多次劝他,“你来我这里,随便找点事做,每月工资比你一年多”,易章太拒绝了;2006年秋,七里坪镇一所条件较好的初中急缺语文老师,领导邀请易章太来,他不肯去;后来,镇里的重点小学也向他抛出橄榄枝,他还是回绝了……
“我走了,这些孩子们怎么办?”易章太说,“我只会教书,别的都做不来。只要学校还有一名学生,只要这个教学点不撤销,我就要就一直坚守下去。”
大圣寺小学的孩子们
小女孩伏在课桌上认真做作业
易章太老师认真批改每一名学生的作业
他一人教3个年级4名学生
目前在大圣寺小学就读的4名学生里,1人有身体和智力障碍,3人是特困家庭子女,易章太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事事处处都关心照顾着,4个孩子的一日三餐、文具书包、衣物被褥等等都由易老师帮忙解决。
每天早上8时,将学生们迎进校门后,易章太拿着语文课本和备课本走进教室。虽然学校只有4名学生,但仍被分成了3个年级,他们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易章太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法。他先给学前班的孩子上新课,同时让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预习并做题。然后迅速检查一年级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教学新课,布置完一年级学生的新课作业,又开始给三年级学生上课。如此循环,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一分钟都不敢耽误,否则忙不过来。”易章太说。
下午,他又带着三个年级的数学教本,给学生们上数学课。第三节课是固定的课外活动,他便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跑跑步,做游戏,投篮球,或到附近的田间地头上上自然课。
虽然只有一个老师,但学校基本课程都开齐了,有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8门课,都是易章太一个人教,学生们特别爱上音乐课,他就利用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触频一体机给他们授课,和孩子们一起唱歌。
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4个学生的学校虽然小,但只有易章太一个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除学习生活外,安全问题也非常重要。家离学校较远的一位学生说:“易老师每天下午把我送到我家附近,看见我回家后才离开,特别是下雨天。”怕学生出事,易章太总是把这个孩子送到家门口。
“易老师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周一至周五不能离开学校。”方院联校副校长周丰权说,他一个人确实是太艰难了。
几年前的一天,易章太正在上第三节课,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家里大哥打来电话吼道:“快赶回来,老娘不行了……”听到这个消息,他大脑一片空白,刚抬腿准备往家跑,可是回头看到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他,他又把抬起的腿收了回来。
“还没放学,我走了这些学生怎么办?”易章太只好在电话中跟大哥说:“你想办法找医生抢救老娘,我放学后立即回家。”可是等他回到家,母亲已闭上了双眼,他伏在母亲冰冷的遗体上痛哭了一场,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一直让他遗憾不已。
2014年的8月初,易章太添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女,刚出生11天,因为严重细菌感染造成左眼角膜发炎,迟迟不见好转。8月27号,易章太不得不把小孙女交给妻子和儿子照顾,回到学校准备开学工作,将小孙女的治疗耽误了下来。如今,易章太刚满8个月的孙女左眼上布满一层灰白色的附着物,医生说唯一的办法只有排队等候做角膜移植手术,否则左眼将失明。看着小孙女的眼睛,易章太心如刀绞,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易章太们点亮农村留守儿童心灵
红安县七里坪镇周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周胜意说,30多年来,周家墩村走出去的大学生非常多,其中不乏名牌大学学生,去年就有3名学生同时考上研究生,还有一些学生出国留学攻读博士,这与易章太等小学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有这个小学在,它就是我们山村的一个文化守望塔,承载着我们对下一代的希望。”
据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湖北省像这样的农村教学点老师还有很多,他们过着最清贫的生活,却担负着数万名乡村少年的基础教育工作。正是他们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付出,共同撑起了农村贫困儿童的天空,点亮了农村留守的心灵。
友情链接:“TCL希望工程烛光奖”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TCL公益基金会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乡村小学教师,弘扬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同时,在社会上倡导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风尚,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