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24位专家宜昌论道 力推三峡城市群升为国家级战略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应该有三峡城市群作为次级战略支点。”24日,来自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55位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聚集宜昌,站在国家大棋局大战略下纵论大势,见证和催生三峡城市群新战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出席论坛并讲话。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致开幕词。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出席论坛。

(记者李仁玺 朱延筠)“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应该有三峡城市群作为次级战略支点。”24日,来自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55位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聚集宜昌,站在国家大棋局大战略下纵论大势,见证和催生三峡城市群新战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出席论坛并讲话。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致开幕词。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出席论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导肖金成等24位著名专家,分别从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上游的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三峡智慧城市群发展、新常态下城市合作的方向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与会专家就区域合作发展、三峡城市群建设、宜昌在三峡城市群中的“旗帜”地位达成高度共识。大家认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还缺少一个次一级的城市群。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宜昌,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重镇、正迈向中部地区非省会首位城市,已经具备了推进城市群建设并成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出三峡城市群战略,是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务实之举,希望这一倡议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楚平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有8处提到宜昌、16次提到三峡,宜昌被列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位的优势、历史的机缘、发展的期盼聚焦三峡,宜昌和三峡区域所有的城市责无旁贷,必须担当起三峡区域振兴崛起、服务长江开放开发的重任,以更高远的眼光、更宏大的视野,精心谋划和推动三峡城市群发展。

黄楚平说,三峡区域各个城市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质、文化同根,抱团组群发展有共同的愿望和良好的基础。加快三峡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繁荣发展,符合国家和区域大势,符合各城市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城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宜昌一定会自觉担负起在三峡城市群建设中的特殊责任,高位谋划抓好落实,推动三峡城市协同发展,实现政策共争、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放大和利用好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和“利益共同点”。

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由三峡大学和湖北省社科院主办。市领导王兴於、李亚隆、张建一、宋文豹、廖达凤、马学军、刘学甫等出席论坛。

中国版图如何绘出三峡城市群

“在中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里古代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如今是投资家的梦想之城……”1月24日,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上,短片《梦想之城的召唤》用一幅幅沙画讲诉了三峡城市群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55位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学者为“三峡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叫好,并为三峡区域城市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进程献计献策。

以三峡区域为核心构建城市群

“三峡城市群”什么样?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提出以三峡区域为核心、集合周边城镇构建城市群的设想。

何伟军指出,狭义的三峡城市群,是指以三峡区域为核心,以宜昌市为中心城市,以宜荆荆为基础,集合恩施、神农架、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等中小城镇,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的交通便利、功能互补、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城市集群。广义的三峡城市群大致包括湖北的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重庆的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湖南的常德、岳阳、张家界等地。“在三峡城市群中,已经形成中心节点城市,有利于三峡城市群的城镇布局。依托黄金水道、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郑渝铁路(筹建)、三峡机场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动脉支持。以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地貌构成的近1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为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纵深空间。举世闻名的‘三峡’金字招牌和宏大的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以及日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无疑成为投资者的乐园。”何伟军说。

何伟军的构想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秦尊文的想法不谋而合。秦尊文更是一语中的指出“建设三峡城市群,是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

秦尊文说,长江经济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酝酿,历经30余年,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以及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两个区域性城市群。在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之间,长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实现无缝对接,而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之间还存在狭长的真空地带,也就是在湖北与重庆之间,在四川、云南、贵州毗邻地区,可以分别培育新的省际城市群——三峡城市群、川滇黔城市群。其中,三峡城市群范围包括宜昌、恩施、万州等地,位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接合部,担负着关键链接和支撑作用。

宜昌要成为三峡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宜昌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重镇,三峡地区其他城市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三峡城市群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上,秦尊文认为三峡地区已经达到构建三峡城市群的必备条件。

秦尊文说,宜昌GDP增幅连续11年高于全国、湖北平均水平,是长江流域重庆至武汉之间唯一GDP过3000亿元的城市,是长江中上游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宜昌市的GDP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二。2012年超过了山西省会太原,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和洛阳,居第6位。参考山西建有跨市的“太原城市圈”、江西建有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城市群的情形,宜昌已经具备了推进城市群建设并成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他认为,宜昌要努力担当三峡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带动三峡其他城市发展。

秦尊文表示,三峡地区其他城市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均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抱团建设城市群提供了基础。

延伸阅读

三峡城市群战略提出的由来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当今中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在充分发挥大国优势、促进国家东中西三大区域联动发展、构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动力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经济带包括11个省市,面积超过200多万平方公里,发展水平相差甚大,需要分片建设,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目前国家在长江经济带上已经布局了长三角、中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并在长三角与中三角城市群之间规划了一个次一级的皖江城市带,以呼应沪汉、引领皖江区域共同发展,但在中三角、成渝城市群中间还缺乏一个次一级的城市群来衔接呼应,导致在汉渝之间出现了一个直线距离长达400多公里的经济发展“谷地”,亟需开发。

宜昌是三峡大坝所在地和长江黄金水道咽喉,是长三角与中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最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江一线与西南一片的枢纽,在长江经济带特别是三峡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3年以来,宜昌就三峡区域城市协同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思考,提出构建三峡城市群的战略设想,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认同,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务必要打造好这个“旗帜性平台”。

三峡城市群战略设想提出之后,得到了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回应。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环保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中央部门和单位,中国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重要媒体,给予积极回应和热情襄助,三峡城市群战略呼之欲出。

在2014年区域科学协会年会上,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提出,在湖北与重庆之间应培育新的省际城市群——三峡城市群,以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发挥衔接作用。范围大致包括湖北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重庆的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湖南常德、张家界等地,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

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由三峡大学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以期促成三峡城市广泛合作,促进三峡区域协同发展,为国家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和长江经济带一体发展而献计出策。

聚焦三峡城市群的五大关键词

昨日,学界专家共襄盛会,一同为三峡城市群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城市合作”、“加强城镇化建设”、“保护生态”、“改善交通”、“发展旅游”5大关键词。

■关键词1:城市合作

打破行政与地理界限形成合力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徐顽强对三峡城市在合作发展过程中,如何打破行政与地理界限,形成合力提出了具体设想。如在旅游业发展上,三峡城市群之间应加速融合,在推出“三峡景区旅游年卡”后,进一步整合资源、破除壁垒、股份运营,打造三峡城市群“旅游嘉年华”;同时,宜昌作为三峡城市群的节点城市,激活信息枢纽功能,构建三峡城市群“信息港”义不容辞。一方面三峡城市群应搭建统一的信息发布、处理平台,并集众人之力维护、完善、推广该平台,提高三峡城市信息港在国内信息平台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三峡城市群应成立“三峡城市信息交流中心”,做到有问题“先内部后外部”,“先整体后局部”,“先复杂后简单”,以信息共同体的姿态应对外界信息。

  ■关键词2:城镇化建设

沿江集聚推进三峡城市群建设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提出全面推进三峡城市群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肖金成表示,应按照沿江集聚、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

肖金成认为,发展城市群应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格局。

  ■关键词3:保护生态

决不能走先破坏后修补的老路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朝才称,三峡城市群既要谋发展,更要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三峡城市,顾名思义是以三峡水库、三峡大坝为中心的城市群,这里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以山为主。山和水是其优势资源。但是,流经三峡的长江水是其下游几亿人的生命水,必须保持水质。山也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不宜开发,或者说不宜过度开发。因此,在三峡城市合作发展中,要坚持绿色开发、绿色发展,重视对生态、水源的保护,决不能走先破坏后修补的老路子。

■关键词4:改善交通

打造长江中上游航运中转中心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王海霞认为:三峡城市群水运发展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干线荆江航道等级偏低,三峡枢纽通过能力不足,拥堵较为严重,支线航道等级较低等,对此,可构建“三峡枢纽港”提高水运通过能力和水平。发挥三峡枢纽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带动效应,加强“三峡枢纽港”建设,积极对接上海港、武汉港、重庆港,将宜昌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航运中转中心,以翻坝中转港、西部出海港、工业输出港、三峡旅游港为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三峡枢纽港的区位优势和中转地位,全方位服务长江经济带。

■关键词5:发展旅游

成立三峡城市群旅游联盟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阚如良建议,成立三峡城市群旅游联盟,并着手组织编制《三峡城市群旅游目的地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三峡品牌共塑为核心,将三峡城市群旅游景点和要素进行分类分级配置,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形成主题特色鲜明的系列化精品线路。同时,借助三峡大坝巨大市场“磁场”效应,在通往三峡大坝的宜昌夜明珠规划建设三峡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打造成为三峡城市群共享的旅游宣传推介、产品展卖、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平台和窗口。改造升级宜昌三峡旅游年卡,使之成为三峡城市群旅游年卡,率先实现三峡城市群旅游年卡、城市公交卡的一体化。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