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北 资讯

襄阳画家闭关17年画320米画卷 亲友为其耗费200万

襄阳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17年前,襄阳人刘庸之独自一人走进了山西芮城,临摹永乐宫壁画;17年后,刘庸之完成了他的心愿——成为独立临摹永乐宫所有壁画的第一人。

17年前,襄阳人刘庸之独自一人走进了山西芮城,临摹永乐宫壁画;17年后,刘庸之完成了他的心愿——成为独立临摹永乐宫所有壁画的第一人。

刘庸之的妻子、画家汪国云说:“当年,他骗我说只去呆2个月,结果这一去就是17年。”“不这样说,她当初怎么会同意呢?”刘庸之开心地说,“你看,现在心愿完成了。”在刘庸之完成心愿的背后,是他的家人、亲戚、朋友的默默奉献——这17年中,为支持刘庸之自费临摹永乐宫壁画,他们花费了200万元。

2014年9月28日,对于刘庸之和他的家人、亲戚、朋友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永乐宫壁画临摹稿的最后一道装裱工序完成了。10月23日,“刘庸之临摹永乐宫壁画展”在襄阳体育馆首次面世,画中临摹人物达2000多个,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铺满了襄阳体育馆的展墙,气势恢宏。

走进永乐宫

曾在原襄阳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刘庸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一本《永乐宫壁画》画册上看到了永乐宫壁画的面貌,就被画中“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所吸引,画中的仙人风采经常在他的梦里出现。“画面上那些人物形象,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我就想,啥时候有机会,一定要去永乐宫临摹壁画。”

当年,刘庸之从《永乐宫壁画》画册上临摹的《燃灯授记释迦牟尼图》,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被国外一客户以4万多美元的价格买走,为襄阳工艺美术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魅力及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在刘庸之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85年,襄阳市政府与徐悲鸿纪念馆联合成立“云鹤画廊”,刘庸之凭着扎实的艺术功底,担任起云鹤画廊法人代表的职务。在北京画廊工作期间,他见识了大批艺术真迹、结识了大量艺术名家,并与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89年,刘庸之回到襄阳。因为改制,他从单位出来后做了一段时间的装修装潢生意,但都以失败告终。汪国云说,刘庸之不是做生意的料,只能画画。

1994年,当苦闷的刘庸之第一次走进永乐宫,看到殿内四壁布满壁画,画中人物身形巨大、衣着精美、各具情态,他沉醉了。“永乐宫壁画沿袭了宫廷画师的手法,继承了吴道子的风格,让人体会到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韵。”刘庸之说道。

临摹壁画是专门的艺术,临摹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素描功底,而且要有上乘的把握色彩的功力。“我一直画国画。国画重线条,西画重色彩。要临摹壁画,必须补上色彩这一课。”为了更好地临摹与再现永乐宫壁画原貌,刘庸之特意到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进修。

1998年,刘庸之离开襄阳,独自一人住进永乐宫内的一间平房里,开始临摹壁画。

精彩推荐

·华师校园内暗藏野鸡大学 78名少年就读被骗

·荆州一女副部长车祸未死住院期间自缢身亡(图)

·武汉地铁8号线首用单洞双线越江 设7大换乘站

·华师性学教授被大妈泼粪 称花4天走出心理阴影(图)

·情侣热吻比赛被城管叫停 围观者称很扫兴(图)

17年终偿夙愿

永乐宫壁画高4.26米,这就意味着刘庸之作画时,高的地方需要借助高凳,低的地方只能蹲着甚至跪着。高凳的顶端很窄,只容一个人坐下,刘庸之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时常因为两腿发麻而被困在上面下不来。后来,永乐宫在壁画前设了栏杆,这加大了现场临摹的难度。刘庸之每天拿着素描笔和白纸,到大殿里去打稿,回到住处,再用毛笔把线条勾在高丽纸上。永乐宫壁画人物众多、线条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他画一点就要跑到大殿上去看看。他的住处离大殿有百余米远,一天来回跑多少趟,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被刘庸之称为“贫民窟”的家在永乐宫内一个空旷的小院里,院内长满了野草,很荒凉,房子的屋顶已经破乱不堪。屋内的宣纸堆成了山,一个大大的画桌占了屋子的一多半。刘庸之每天的工作量在10到16个小时以上。夏天热浪袭人,在脚手架上的刘庸之挥汗如雨;冬天寒意逼人,没有取暖设备的永乐宫成了冰窟窿。

当初,刘庸之跟家里说去永乐宫画2个月,后来又说画3年。可3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他没有一点要回去的意思。刘庸之说:“一上手就放不下了。”临摹完一个图像还有下一个,三清殿的壁画临摹完了,还有纯阳殿、重阳殿的壁画。这一画就是17年。

这17年中,刘庸之付出了心血,他的妻子汪国云同样付出了不少心血——“绘画就是他的命,我能不支持他吗?”为此,全家省吃俭用。为了节约费用,亲戚、朋友也学习装裱。

投身临摹工程的刘庸之在17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自觉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一次回家,刘庸之的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儿本来就不爱说话,现在说话舌头也捋不直了!”

知道刘庸之事迹的人,都会问他:“17年,一个人寂寞吗?”刘庸之回答,“每笔、每画、每个小人物都不一样。进入绘画的心境,就只顾研究如何画,哪里顾得上寂寞不寂寞,反而感到身心愉悦。”

为中国画留住传统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前后历经了110年才完工。“在临摹中,我感受到了各个年代风格的不同。”刘庸之介绍,在永乐宫初建时的绘画中,可以清楚地看见源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等画作的风貌。当时,宋代宫廷画师及其弟子们流落民间,参与了永乐宫壁画的绘制工作。他们把草纸拼成墙面大小,在上面打上稿,然后把草纸贴在墙上,沿线条扎出孔,再用石灰包拍打,使画面的轮廓留在墙上,画师再顺点勾线,开始作画。这样浩大的工程,历经几代人,持续了100多年,才大功告成。当年的画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脚手架上作画,是源于信仰。如今,刘庸之临摹永乐宫壁画,也是源于一个信仰——把古人的巨作复制在纸上,并且在临摹的过程中,为中国画留住传统。

“如今,中国画西化的现象很突出,出现了彩墨等画。”刘庸之说,在北京经营画廊和在徐悲鸿画室进修时,他发现中国画在悄然变化。“吸收外来文化是对的,但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人物画中最传统、最正宗的,我要在这里找到文化的根。我选择到那里去,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

临摹永乐宫壁画的工作完成了,但刘庸之还是想回到永乐宫画室,因为“荣誉很迷人,但也很嘈杂,那里更清静,更适合艺术创作,离传统也最近。”

2014年,离开永乐宫那天,刚好是刘庸之60岁的生日。刘庸之从1998年到2014年,从44岁到60岁,用17年做了一件事情。别人问他值吗?刘庸之说:“值!正如我家人说的,我只能画画,那么我这辈子就注定要坚持、勤奋,并享受孤独。”

精彩推荐

·华师校园内暗藏野鸡大学 78名少年就读被骗

·荆州一女副部长车祸未死住院期间自缢身亡(图)

·武汉地铁8号线首用单洞双线越江 设7大换乘站

·华师性学教授被大妈泼粪 称花4天走出心理阴影(图)

·情侣热吻比赛被城管叫停 围观者称很扫兴(图)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